证名。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又:“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针灸聚英》所载之十三鬼穴之一,指劳宫穴。参见鬼路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鹿角胶之别名,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呛。详该条。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即胎前阴门肿。详该条。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证治参见肋疽条。
病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痰气多者,此症因三焦火盛,故痰气盛,宜用竹沥汤,火降则痰消矣。”(竹沥水冲服之)
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千金要方》有甘草法等;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证治准绳·幼科》分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