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又名落头痈。因发于颈项之周围,故名。见症因初发部位不同而异。发于哑门穴下者,多发寒热,拘踡,闷乱,纳少;如颈项俱肿者,乃毒流少阳,多险症。治同有头疽。
见《分类草药性》,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
《神农本草经》药物分类法中之一类。详三品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鸭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高斗魁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鹿肾之别名,详该条。·
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衰,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
喉科外治法之一。即烙治法,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
《类证活人书》卷六方。紫菀、款冬花、杏仁霜各三两,知母、川贝母、茜根、薄荷末各二两,百药煎、粉草、海粉(飞净)各一两,诃子肉、儿茶各五钱。研极细末,炼白蜜和药,不拘时噙化。治火烁肺金,气失清化,致干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