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舌面中点。主治哮喘,咳嗽,消渴,舌强,吐舌等。先用消毒纱布裹舌外牵,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若治哮喘咳嗽,可用隔姜灸。如热嗽,于艾炷中加雄黄末少许;如冷嗽,则
外治法之一。见《本草拾遗》。蜞即蚂蜞,又称蚂蝗、水蛭,其头部有毒腺,吮血时分泌一种毒液,使血不凝聚,故用此以吸取痈疽之血脓,称蜞针法。操作时取大蚂蝗一条,入笔管内,以管口对疮头,使蜞吸吮恶血,促其毒消
出《名医别录》。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蒙筌》。即小麦麸,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枸杞叶,详该条。
【生卒】: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介绍】: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泾川人。先学儒,后学医。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泄利挟有表热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亦有指热泻者。参协热下利、夹热自利条。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妊娠下血。详该条。
病名。《喉科种福》卷五:“又有白骨横于喉向者,其痛异常,此中寒喉痹,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坚白如骨,外观恶寒,嗜卧不渴,懒言、舌滑而冷诸阴证。阴气复逼喉间,清涎成流而出。”治宜用黄芪15克、法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