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脏

内脏

泛指胸腹腔中的五脏六腑。《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猜你喜欢

  • 温毒发斑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

  • 水瑕深翳

    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水瑕深翳,黑水(指黑睛)内横深瑕盘,青色沉沉入,痛楚无时,此五脏俱受热。”即冰瑕翳深外障。详该条。

  • 通幽化浊汤

    《医醇賸义》卷四方。枳壳、青皮、木通(酒炒)各一钱五分,车前子、赤茯苓各二钱,栝蒌仁、炒谷芽各三钱,厚朴、乌药各一钱,木香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小腹膜胀,引腰而痛。

  • 营血

    ①同血。营为血之气,营血并提,常泛指血而言。详血条。②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详卫气营血辨证条。

  • 血壅

    病名。《医学入门·怪疾》:“遍身忽然肉出如锥,既痒且痛,不能饮食,此名血壅。若不速治,溃而脓出。以赤皮葱烧灰,淋洗。吃豆豉汤数盏,自安。”此证由风热内扰血分所致。如火盛则肉起疙瘩如锥,甚或疼痛。风盛则

  • 重合疬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为颈项部瘰疬重迭相生,堆垒簇聚,症状严重者。服小犀角丸或粉金散治之。

  • 肝阳上亢

    又称肝阳偏旺。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张仲景

    【介绍】:见张机条。

  • 无骨苎麻

    出清·赵楷《百草镜》。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 刺志论篇

    《素问》篇名。志,与誌同,就是针刺疗法的辨证准则。本篇以形与气、血与脉以及饮食与气,气与身体寒热虚实的对比,说明疾病的正常与反常现象。进而阐述邪正虚实与针刺补泻原则,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