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
见《四川中药志》。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淡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幼幼近编条。
元代医官职称。医学提举司主管官员之一,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从六品。
见《福建中草药》。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指因湿致喘。多由外受水湿或湿气内蒸,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而致水道不调,气机壅逆。症见胸腹痞胀,气逆喘促,甚至张口呼吸等。治疗以利水为要,如渗湿汤等方。《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古病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又名瘴毒脚气。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莳萝子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癎,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沿皮刺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