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心胆二经伏火循经上攻、或挟外邪所致。症见咽喉或痛不能下咽、或会厌、舌根部两旁上下生紫黑点如小豆大。治以清火利咽、凉膈解毒。方用清肺化热汤。(荆芥、玄参、桔梗、甘草、射干
见《滇南本草》。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乃水癞愈后,余毒在肾所致。其症全身斑驳或赤或白,日久眉须脱落。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介绍】:隋代官吏。撰有妇科书籍《妆台方》一卷(《宋史·艺文略》作《妆台记》六卷),已佚。
①《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苍术、羌活、防风、甘草、黄柏、黄连、猪苓、泽泻。水煎服。治暑湿下利,及胃家有湿滞而多唾等症。②《类证治裁》卷二方。苍术、厚朴、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水煎服。
《金匮要略》方。天花粉、甘草各二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治太阳痓病,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
①又称泻白。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表现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傍晚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用泻白散加味。②痰阻胸膈,喘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辨证录》卷十方。生甘草、大黄、金银花各一两。水煎服。治钩吻中毒。
《疫喉浅论》卷下方。鲜生地黄、茵陈、黄芩、鲜石斛、犀角、石膏、枳壳、麦门冬、人中黄、马勃。加鲜枇杷叶(蜜炙,绢包),水煎服。治疫喉腐烂,或白或黄,神烦痧赤,唇舌破烂,口渴溲赤,脉数,苔燥而厚。
①经穴名。代号RN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一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