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材手册》。为甜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医家。四川巴县人。公元1722年曾在太医院任职,撰《药性通考》8卷,论415种药物之药性与主治,並附或问以答疑难。另列有医论25则以论杂证及其治方。
【介绍】: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针刺循行于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治疗。该篇还指出,气满闭塞,咳逆喘息等取用天容,廉泉等穴即属本法,并谓其“病恶埃
见《四川中药志》。为铁树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即子死腹中。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此乃血弱,更伤热物。譬如沟渠水干,天气无雨,久则臭也。身衰旧血少,新血不生,则臭如夏月腐肉。宜服龙骨丸(龙骨、海螵蛸、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芩、茯苓、牡蛎),兼服通瘀散
清·周学海编。刊于1891~1911年。三集,共三十二种。初集为周氏校刊的医著,计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脉经》、《脉诀刊误》、《难经本义》、《中藏经》、《内照法》、《诸病源候论》、《脉因症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多因情志不畅,气郁血滞,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搏于血,血行涩滞,冲任阻闭,经血不能下达胞宫所致。症见经闭不行,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或痛引胸胁。治宜开郁行滞,活血通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