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泄泻

产后泄泻

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滑脱;一者因新产骤食肥腥,不能克运;一者因新产烦渴恣饮,水谷混乱;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其致泻之由虽异,一皆中气虚寒传化失职之患,并宜理中汤为主。食加枳实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虚加桂附倍参;寒加桂附倍姜;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瘀结不行加炮楂、归身。若见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虚,元气虚脱之候,十有九死。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附吴茱萸。”

猜你喜欢

  • 内阅

    指通过七窍的望诊,可以内察五脏;因五脏的精气,上达于七窍。《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 神应丹

    《卫生宝鉴》卷九方。朱砂适量。为细末,猪心血和匀,蒸饼裹剂蒸熟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人参煎汤送下。治痫症。

  • 血黄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血黄者,头痛心闷,眼运欲倒,胸膈热壅,鼻衄不止,咽喉干燥,舌上生疮。若身热如火,头面肿者,难治。”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

  • 鱼腹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作鱼肠。即承山,见该条。

  • 遁尸

    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的危重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犯触即发动,令心腹胀满刺痛,喘息急,偏攻两胁,上冲心胸,其候,停遁不消者是也。”治用木香散、鹳骨圆等

  • 翻喉

    病证名。由心肺气虚,喉管翻出所致。口内吐出红虫一条,扯之不出,触之痛彻心肺。治法宜用人参浓煎服,大补其元气。上述症候颇类今之剥脱性食管炎。而当时因受条件所限,可能误认食管为喉管,故称翻喉。

  • 畏明

    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羞明。详该条。

  • 形胜色

    形色不相称的证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把人按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所属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如木形人色见黄,为木胜土;火形人色见白为火胜金,称为形胜色。这种附会的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喉白

    病证名。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症治参见白喉条。

  • 疮疡解表法

    疮疡的内治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对于疮疡初起约七日之内,尚未成脓破溃,患者正气未虚兼有表证者,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证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表或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