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诊

五诊

五脏辨证。临床要综合五脏见证,审察其阴阳虚实。《素问·方盛衰论》:“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猜你喜欢

  • 香砂四君子汤

    《医学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制香附、厚朴(姜炒)。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久病脾虚,或吐泻暴伤脾气,健运失常,饮食不化,食少腹胀,精神倦怠,面黄瘦。

  • 红琐梅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 疳痨

    病证名。出《颅囟经》。属肺疳重证。明·万全《育婴秘诀》:“儿童十六岁以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皆气血虚惫,乃脾胃受病之所致。”《证治准绳》:“热发往来,形体枯槁,面无神采,无血色,名

  • 肉螃蟹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 脾主升清

    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是:食糜(浊)入胃,下灌入肠,脾则将精微(清)上输心肺。故脾的功能特点是升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 参芪益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人参、黄芪、白术、五味子、麦门冬、陈皮、炮附子、炙甘草。水煎服。治厥逆而兼气虚者。

  • 病因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多在夏季致病。《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因易耗气伤津,故又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每易夹湿,表现为暑湿证。参见暑湿条

  • 肛瘘

    病名。即肛漏。详该条。

  • 厥俞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厥阴俞。见该条。

  • 胭脂菜

    见《本草纲目》。为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