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乌骨鸡丸

乌骨鸡丸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乌骨白丝毛鸡(男用雌鸡,女用雄鸡,取嫩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割肋,出肫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一只,五味子川芎(童便浸)各一两,熟地黄四两,黄芪(去皮,蜜酒拌炙)、白术(饭上蒸)各三两,当归身(酒洗)、白芍药(酒炒)、牡丹皮(酒洗)各二两,人参三至六两。先将五味子、熟地黄入鸡腹内,用陈酒、酒酿、童便于砂锅中煮至糜烂汁尽,鸡骨用酥炙,继将黄芪、白术、茯苓、当归身、白芍药五味为末,并与鸡肉捣烂焙干,与鸡骨、人参、牡丹皮、川芎共为末,另用山药末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晨人参煎汤或白开水送下,临卧时醇酒再服二钱,大便实者,炼蜜为丸亦可。治妇人郁结不舒,蒸热咳嗽月事不调,或久闭不行,或倒经血溢于上,或产后褥劳,或崩淋不止,及带下赤白,白淫;兼疗男子斵伤太早,劳嗽吐红,成虚损者。若骨蒸寒热,加鳖甲三两,银柴胡地骨皮各一两五钱;经闭,加肉桂一两;崩漏下血,倍熟地,加阿胶二两;倒经血溢,加麦门冬二两;郁结痞闷,加香附(童便制)二两,沉香半两;赤白带下,加萆薢、香附(四制)各二两,艾叶一两;白淫,倍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

猜你喜欢

  • 豁痰醒脑

    即化痰开窍。详该条。

  • 少阳经病

    指由于邪热郁于少阳经而产生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胁痛等症,热邪介于半表半里。治宜小柴胡汤。

  • 三关

    ①小儿指诊部位。小儿指纹显现的食指掌侧三个部位,又名虎口三关。即风关、气关和命关。详小儿指纹条。②脉诊部位。指寸口切脉的三部。《医宗金鉴》:“三关者,寸关尺也。”③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

  • 消气散

    《石室秘录》卷六方。白术、薏苡仁、茯苓各一两,人参、神曲、车前子、莱菔子各一钱,甘草、肉桂各一分,枳壳五分,山药五钱。水煎服。治气臌。

  • 脾恶湿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五粒回春丹

    即小儿回春丹,见该条。

  • 证治指南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 火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

  • 直骨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直骨。并定位“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穴也。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位于

  • 妊娠消渴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胎前消渴。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