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吕留良撰。作者集录三十条临症治验笔记。案中夹叙夹议、议论证治、辨析脉义。治法偏于温补,立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吕氏主张随证论治,师古而不泥古。本书收入《医宗己任编》中。
病证名。即经行音哑。详该条。
①骨名。即尾骨。出《素问·骨空论》。详尾骶骨条。②长强穴别名(见《针灸聚英》)。长强属督脉。位于尾骨尖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即阳明府病。见《医学心悟》。详阳明府病条。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方。桃仁(去皮,炒)、当归尾(酒洗)各一两,牛膝(酒浸)四两,赤芍药、生地黄(酒洗)各一两五钱,川芎五钱。为粗末,以甜水十盅,炭火慢煎至二盅,加麝香少许,分四次,空腹服。治死血
【介绍】:清代医家。字三锡。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杨璿一起编撰有《伤寒辨摘要》(1784刊行)、《寒温条辨》(1784刊行)等书。
病证名。亦名胎前鼻衄。见《证治准绳·女科》。多因孕后嗜食辛辣,积热不散,上蒸于肺,灼伤肺络,血随上逆,发为鼻衄。若衄血不止,热伤胞络,有坠胎之虞。宜养阴清热,止血安胎。用丹皮汤(《竹林寺女科秘方》:丹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命门。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