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久痢

久痢

痢疾久延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多因痢症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症见大便常带粘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丹溪心法·痢》:“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又:“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久痢阳虚,或因攻击寒凉太过,致竭脾肾元神而滑脱不止者,本原已败,虽峻用温补诸药,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会气海天枢神阙等穴以回其阳。”《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痢不瘥,虽所下渐减,而津血枯槁,肛门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久痢,虚冷,滑脱,脉细,皮寒,少气,畏食,不能言,或时发虚热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肉果、诃子。”《慎斋遗书·痢》:“久痢必用制过乳香、没药行气行血。盖气行则后重自除,血行则便脓自止,再用白芷醒脾人参补气甘草白芍和中。痢久,小腹痛,破故、小茴、杜仲以固肾,痢不止加续断;久痢,腹痛,如湿热为害里急后重者,用姜汁炒川连。”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宜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未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参见痢疾、虚痢等条。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

猜你喜欢

  • 增水行舟

    属润下法。用于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尤以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为宜。代表方为增液汤。方中以大剂量的玄参、生地、麦冬增益津液,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

  • 齿断

    见《千金要方》。即牙龈。详该条。

  • 疮毒

    痘疮的病因。《痘疹方论》:痘疮“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汤。”

  • 傍针刺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傍针刺(《针灸甲乙经》称傍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其法在患处正中刺一针,旁边刺一针。因其正、傍同刺,故名傍针刺。

  • 高深甫

    【介绍】:见高濂条。

  • 枣花翳

    病证名。①见《证治准绳·杂病》。多指枣花翳内障。详该条。②近代某些医家认为指黑睛生翳,形似枣花者(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属花翳白陷,详该条。

  • 气滞经闭

    病证名。属经闭症型之一。多因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气滞则血涩,瘀阻冲任胞脉,经血不得下达胞宫而致经闭。症见经闭不通,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胸胁小腹胀闷不舒。治宜行气开郁调经。方用乌药散、七制香附丸等。

  • 湿毒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湿毒下注于肌肤,则小腿溃烂流水,称湿毒流注。

  • 腋臭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即狐臭。详该条。

  • 藏化

    运气术语。即寒化。因气寒而万物藏敛,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藏化。”谓太阳之气到来,寒水之气敷布,万物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