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骆宾王生平

骆宾王生平介绍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查看骆宾王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基本介绍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 《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生平事迹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而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学者表示,南通和义乌两地的骆宾王墓都是衣冠冢。

介绍

  骆宾王: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唐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成就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其诗,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今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猜你喜欢

  • 苏麟

    苏麟(969~1052前后),宋杭州属县巡检。见[宋]俞文豹《清夜录》[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近水楼台:此故事出自宋俞文豹编撰的《清夜录》。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对部下很宽厚,常举荐随员做官。据说,他在浙江做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於是,苏麟作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 易奇际

    明末清初广东新会人,字开伍。性清介,事母以孝闻。登崇祯乡荐,乱后即绝意禄仕。研究性命之旨,讲学授徒,以克己为要、主静为宗。卒年六十三,门人私谥文哲。有《逸纪》、《书诗传解》、《拂剑草》、《侨梧集》、《吾豫漫笔》等。

  • 刘弇

    刘弇(1048-1102)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除秘书省正字。徽宗时,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五。《宋史》有传。著有《龙云集》三十二卷,词有《彊村丛书》本《云龙先生乐府》一卷。

  • 徐坚

    徐坚(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举进士,累授太学。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历官至太子左庶子、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与刘知几等同修《三教珠英》、《则天实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著有《大隐传》、辑有《初学记》传于世。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坚长姑徐惠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以为“方之汉世班氏”。

  • 杨旻

    杨旻,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隋朝大臣杨尚希之子。嗣其父高部县公的爵位,后改封丹水县公,官至安定郡丞。

  • 诸可宝

    诸可宝,字璞斋,一字迟鞠,钱塘人。同治丁卯举人,官昆山知县。有《璞斋诗集》。

  • 赵完璧

     明山东胶州人,字全卿,号云壑,又号海壑。由贡生官至巩昌府通判。工诗,多触事起兴,吐属天然。有《海壑吟稿》。

  • 曹景宗

    曹景宗(457年-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出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年五十二。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