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陆文圭生平

陆文圭生平介绍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查看陆文圭的诗词古文

生平

  南宋咸淳九年(1273),陆文圭参加乡试,以一篇《春秋》中式。当时由于战事紧急,元兵已下樊城、襄阳,陆文圭没有去应省试。南宋王朝灭亡以后,陆文圭就隐居在江阴东乡,学者们都称他为墙东先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陆文圭在吴县县学执教。

  元代延祐年间,政府开科取士,地方官强制陆文圭参加乡试,陆文圭又两次中举。延祐七年(1320),获江浙行省第2名。陆文圭善于写文章,他学识广博,融会经传,纵横变化,文名卓著。他隐居澄东,担任塾师,东南一带的学者,很多人拜陆文圭为师。朝廷听说陆文圭的文名,派人几次来江阴,请陆文圭出山做官,被陆文圭以各种理由谢绝。元泰定、天历年间,陆文圭应聘设教于容山。至顺末(1332)为陈敬叔作《安定祠记》。

  陆文圭在撰写的策问中提出过切中当时社会弊病的言论:

  其对策言救流民之策三:曰守令、轻赋役、议振货。革贪吏之策三:曰清选法、均俸给、严纠劾。拯盐法之策三:曰恤亭户,减官额、省职员。拯钞法之三:曰住印造、节用度、禁奢侈。”(《新元史·陆文圭传》)

  翻释成白话文意思就是:陆文圭对策讲解解救逃亡民众的策略有三点:即选择地方官吏、减轻赋税徭役、发放赈资贷款。革除贪官污吏的策略有三点:澄清选官的方法、均匀俸禄的供给、严厉纠察弹劾制度。拯救盐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抚恤给官府制盐的人户、减少官员的名额、省汰办事人员。拯救钞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停止印造新钞、节约用度、禁止奢侈。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重视农业生产,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建立劝农机构和村社组织,并派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检查﹑督促生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陆文圭作有《戊辰劝农文》:

  暨阳一小州,土狭民贫,官府治从简易,一毫不肯科扰。近者口盐偏敷,塘夫远役,出不获已,然且多方区划,害不及细民,尔父老所亲见也。去春,饥民在野,为之贷粮接济,仅免流散。夏秋,蝗蝻继发,极力收捕,幸无害稼,岁小登。一冬雨雪衍期,深为尔农忧之。二月初吉,田事载兴,长官亲出东郊劝耕,虽循旧典,亦欲延见父老,巡省田里。尔等一乡之老,当帅一乡之子弟,胥训告,胥教诲,浚乃沟恤,慎乃提防,利乃耒 ,修乃疆 。事事有备,有备无患。又须孝养父母,弟逊兄长,毋淫于逸、于游。惰农自安不勤不劳,越其冈有黍稷。尔农戒哉!其或好勇斗狠,博弈饮酒,聚其淫祀,驱诱良民,邦有常刑,罪及尔身,弗可悔。

  陆文圭的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他研司地理,考核甚详。凡天下郡县的沿革、人物、土产,都能默记在心,了如指掌。他还研究星相、占卜之学,史称他“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陆文圭活到85岁。临终前,他对他的学生说:“据我推测,江阴二十年后必定有兵灾,可能比五代、南宋建炎还要惨烈。我死了以后,可葬在乱坟冈上,不要装修,不要种树,使人们不知道是我的墓,这样便不会来盗墓,没有暴露尸骨之患。”陆文圭死后被葬在绮山冷水湾,土名瑶墩。此后,江阴果然遭受兵乱,许多人的冢墓都被盗掘,葬于乱坟中的陆文圭墓却安然无恙。人们这才钦佩陆文圭的远见卓识。

  元代江阴诗人王逢曾来绮山凭吊本邑先贤陆文圭,有《避乱绮山谒陆公子方先生墓》诗:

  我经冷水湾,缺月照微服。景非度秦岭,事类避同谷。

  松深阒无烟,狐兔纷窜伏。隆然四尺土,卷卷在东麓。

  问是先生坟,感慨逾恸哭。洵书失欧阳,蕡对多冯宿。

  许韩两耆旧(许益之、韩明善二公),时论推鼎足。

  忆过先人庐,白驹驻修竹。周情与孔思,小子幸私淑。

  天回晨星稀,世乱烽火属。心言采芳藻,中宵不盈掬。

  太玄属桓谭,九歌继宋玉。抱膝独长眼,披榛忍南逐。

  江阴乃人文荟萃之地,历朝历代名医辈出,从儒通医者亦不乏其人,墙东先生是江阴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所以被尊为江阴中医鼻祖。

猜你喜欢

  • 钟维则

    钟维诚,字纯卿。番禺人。明神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解元。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周炳谟

    (?—1625)常州府无锡人,字仲觐。周子义子。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间为礼部侍郎,修《光宗实录》,载神宗时储位不定及妖书、梃击案,直笔无所阿谀。为魏忠贤党羽诬劾罢官。

  • 李昌龄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元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周垕

    饶州鄱阳人,字良载。度宗咸淳十年进士。署江东提刑干办。恭帝德祐元年,元兵至,众推署降表,辞,骂且泣,夜遁去。通经博学,世称梅山先生。

  • 云表

    唐末诗僧。僖宗时于南昌讲《法华慈恩大疏》,听者甚众。晋陵僧可周从其学。又曾游江陵楚王城,齐己有诗赠之。事迹散见《宋高僧传》卷七、《白莲集》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

  • 周元晟

    字成之,号翠庭,著有环翠轩诗集。

  • 鱼玄机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鱼玄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