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曹景宗生平

曹景宗生平介绍

曹景宗(457年-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出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年五十二。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查看曹景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勇猛少年

  曹景宗的父亲曹欣之,在南朝刘宋时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曹景宗自幼善于骑射,喜欢打猎。常与几十个少年一起到林中射鹿,每当大家骑着马一起追捕鹿群时,鹿马相杂,众人都怕射中别人的马。只有曹景宗无所顾忌,拨箭射之,鹿应弦而倒,遂以此为乐。曹景宗不到二十岁时,曹欣之因公事要出州,只带上曹景宗和几个随从,不料半路遇上了几百个蛮兵,将他们层层包围。时曹景宗带一百余支箭,驰马四射,一箭射杀一个蛮兵。蛮兵大惊,于是逃散。自此以后,他得以有胆量及勇气而闻名。曹景宗不仅勇猛过人,还颇为喜爱浏览史书。每当读到《司马穰苴传》、《乐毅传》时,他总是放下书叹息道:“男儿应当做这样的人!”

  崭露头角

  后来,曹景宗后被征辟为西曹,但他没有前往就职。宋后废帝元徽(473年—477年)年间,曹景宗随曹欣之出京师,担任奉朝请、员外,改任尚书左民郎。不久后,曹欣之去世,曹景宗还乡里服丧。服丧期满后,他被刺史萧赤斧板授(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为冠军将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

  南齐建元(479年—482年)初年,天水郡境内蛮族骚乱,曹景宗率兵四处征讨,颇有斩获。当时,鄱阳王萧锵任雍州刺史,任命曹景宗为征虏将军中兵参军兼冯翊太守、督岘南诸军事,又被授职屯骑校尉。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大举进攻南齐。时曹景宗为偏将,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多有斩获,因功被升为游击将军。建武四年(497年),曹景宗随太尉陈显达北围马圈(今河南境内),率两千人设伏,击败了北魏中山王元英所率的四万援军。马圈攻克后,陈显达论功,将曹景宗排到了后面,曹景宗却没有一句怨言。拓跋宏再率大军来战,陈显达乘黑夜奔逃,慌不择路。全凭曹景宗带路,陈显达父子才得以保全。

  开梁元勋

  建武五年(498年),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任雍州刺史,曹景宗与他结为深交,经常请萧衍到他家中饮酒畅谈。当时天下正纷乱不安,萧衍对他很是看重。 [8]  次年,萧衍便上表推荐曹景宗为竟陵太守、冠军将军。

  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曹景宗闻讯后,聚众跟随萧衍,并派亲信杜思冲劝萧衍先迎南康王萧宝融到襄阳即帝位,然后再发兵,以作为万全之计。但萧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萧衍到竟陵后,让曹景宗和冠军将军王茂过江围攻郢城。中兴元年(501年)二月,曹景宗被任命为郢州刺史。七月,曹景宗攻破郢城,率众前驱至南州,领马步军攻取建康。九月,萧衍派曹景宗等进驻江宁。萧宝卷的部下李居士带重兵驻屯新亭,并率精骑一千至新亭,以抵御曹景宗。当时曹景宗刚到,尚未安营,且军队长途而至,器甲穿弊。李居士见此情形,渐有轻敌之心,便击鼓向前来向曹景宗挑战。曹景宗率军力战,大败李居士所部。齐军弃甲逃走,所留器械都被曹景宗收取。他趁势击鼓而前,追击齐军至皁夹桥,然后才安营。此后,曹景宗又与王茂、吕僧珍成犄角之势,攻败南齐征虏将军王珍国于大航。建康城破后,曹景宗被拜官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封湘西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仍迁持节、都督郢、司二州诸军事、左将军、郢州刺史。天监元年(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曹景宗因功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

  救援无功

  天监二年(503年),魏军大举攻梁,梁军接连战败。

  天监三年(504年),魏军继续进攻梁朝。二月,萧衍派曹景宗和后军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救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两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一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元逞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抗击梁援军。三月,元逞率部击败梁军,斩俘四千余人。而曹景宗却滞留凿岘,只不过耀军游猎而已。八月,梁军义阳守将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魏军占领义阳,并置为郢州。御史中丞任昉向萧衍启奏此事,而萧衍因为曹景宗是功臣,便压下此事不予制裁,反而召曹景宗回朝任护军。曹景宗回京之后,又拜官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解围钟离

  天监五年(506年)九月,北魏宣武帝元恪企图一举灭梁,命元英率军攻克马头(位于钟离以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萧衍为抵御魏军,派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进屯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萧衍诏令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援救钟离,豫州刺史韦睿也受曹景宗节度。萧衍让曹景宗先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等待梁军各部集齐后并进。曹景宗想专功,便没有停顿,而是径直前进,不料忽起狂风,兵士溺死都颇多,只得返回道人洲。天监六年(507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二月,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韦睿到达后,与曹景宗一同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拂晓,元英见后大惊,以杖击地说:“怎么这样神速呢!”魏军连战几次都不能打退梁军,死伤人数达十分之三,魏军便不敢再主动出战。曹景宗等部器械精良、军容盛壮,“魏人望之夺气”。曹景宗为让城中将士安心,便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才知援军到达。城中梁军闻讯后,勇气倍增。

  杨大眼勇冠军中,对桥北岸立城,以通粮运。牧人一过淮北去割草,皆为杨大眼所抓。曹景宗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亲自在旁边指挥。杨大眼闻讯来攻,曹景宗率众破之,营垒便很快建成。曹景宗特派部将赵草驻守,因此称之为“赵草城”。此后,梁军随意在此割草放马,杨大眼每次来抢夺,都被赵草击退。萧衍命曹景宗预装高舰,使之与魏军的浮桥同高,以备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韦睿分别攻邵阳洲之北、南桥。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大溃,杨大眼在西岸烧营而去,元英也在东岸侥幸脱身,城垒相次瓦解,士兵丢弃器甲,争先投水,溺死、被斩杀的各有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曹景宗令军主马广追击杨大眼至灭水上四十余里,杨大眼的军众死伤无数,“伏尸相枕”。昌义之也出城追击元英至洛口。元英单骑逃入梁城,部下兵士全军覆灭,沿淮河百余里尸骸相藉。梁军又俘虏魏军五万人,收其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等不可胜计。曹景宗派人带一万余俘虏、马千匹,回朝献捷。梁军密切配合,上下同心,并根据魏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坚守疲敌、适时反击,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对北魏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此役歼敌二十五万,对稳定淮南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战后,萧衍论功行赏,增加曹景宗的食邑四百户,连同之前的共为二千户,晋爵为竟陵公。并下诏拜曹景宗为侍中、领军将军,赐给鼓吹乐队一部。

  道中病逝

  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转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同年八月初二(9月12日),曹景宗于赴任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二岁。萧衍闻讯后,下诏赠送其家钱二十万、布三百匹,并追赠曹景宗为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轶事典故

  收葬好友

  曹景宗少年时和州里人张道门是好友。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五月,张道门的父亲、车骑将军张敬儿被杀,张道门也在武陵被斩。此时,张道门的亲属、故吏无人敢来收尸。曹景宗知道此事后,从襄阳派船到武陵,替他收尸,送至其家中殡葬,乡里因此赞他讲义气。

  不耐礼节

  曹景宗生性急躁好动,出行时常常要人撩起车子的帷幔。左右侍从因他名高位重,都劝他不要这样随便。曹景宗虽然听从,却终究不情愿,他说:“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几十个年少骑手,弓弦弹出霹雷般声响,急箭发出饿鹰一样的尖啸。在平野大泽中追逐獐子,数着肋条射它,渴了便喝饮獐血,饿了就吃獐肉,味道甜美有如甘露琼浆。只觉得耳后生风,鼻头冒火,这种快乐让人忘记了死亡,不知老之将至。如今到扬州成为了贵人(地位尊崇之人),行动不得自由,走在路上打开车幔,下面那些小人便说不行。憋闷闭坐在车里,如同三日新妇(过门三日的新妇,举止不得自主)一般。遭遇这种郁闷,让人无法顺气。” 

  嗜酒贪财

  曹景宗在郢州时,大肆敛财。他在城南建宅,在长堤以东、夏口以北,开街列门,宅邸东西长达数里。他的部下桀黠无赖,常劫掠富豪人家,曹景宗也管制不了。等萧衍严申号令,才使这些人稍稍收敛。 在郢州时,其部下因残暴蛮横而使当地百姓很不满。曹景宗嗜好饮酒舞乐,在腊月里在院中使人欢呼戏乐,还挨家挨户地讨酒饭吃。本来曹景宗是因为觉得寂寞,以此为戏,但他的部下多是无赖之徒,趁机抢夺妇女,欺掠财物。直到萧衍知道此事,曹景宗才害怕降罪,禁止其部下再如此胡作非为。

  诗惊四座

  钟离之战后,梁武帝萧衍在华光殿为功臣举行庆功宴会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以此为乐。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想要按韵赋诗是颇为不易的。但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诗一首(《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 。

  此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将此事记入国史。

  酒后失言

  萧衍经常摆宴召见功臣,共叙旧事。曹景宗酒后常胡说八道,有时误称自己是“下官”,萧衍待人宽厚,所以也没有加罪他,反倒以此为乐。

猜你喜欢

  • 王慎中

    王慎中(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夏瑚

    夏瑚,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浙江。夏瑚於1758年(乾隆23年)接替宋清源,於台湾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1760年及1763年则两度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 高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辽宁铁岭人,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 刘镇

    宋广州南海人,字叔安,号随如。宁宗嘉泰二年进士。以诖误谪居三山三十年。性恬淡,士大夫皆贤之。工诗词,尤长于诗,明白清润,为时所推。有《随如百咏》。

  •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鲍廷博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嘉庆八年钦赐举人。藏书极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进家藏善本六百余种,大半为宋元旧籍,为天下献书之冠。又校刻《知不足斋丛书》。勤学耽吟,不求仕进。有《花韵轩咏物诗存》。

  • 杨倓

    杨倓(603年-618年),隋炀帝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之长子,立为燕王,字仁安。603年,杨昭的大刘良娣生杨倓。606年,杨昭早逝。杨倓因聪明英俊,在炀帝之孙中,最受偏爱,常置于身边。杨倓好读书,重儒学。母亲大刘良娣早逝,每至忌日,杨倓都终日呜咽流涙。炀帝听闻后觉得很惊奇,就愈发钟爱他。618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之前,杨倓事前察知。与梁公萧钜、千牛宇文皛等,欲进宫面奏炀帝,守卫宫殿的人阻碍、奏闻不达。之后,也被宇文化及杀害。

  • 周赓良

    字唐士,咸丰丙辰岁贡。

  • 郑賨

    (?—906)唐吴人,字贡华。僖宗乾符四年进士。时刘覃父邺为淮南节度使,賨谄事之,求任职淮南幕。昭宗天祐中,为西京留守判官、左谏议大夫。哀帝天祐三年,贬崖州司户,寻赐死。颇有文学,尤善楷书。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