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俞明震生平

俞明震生平介绍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明震工诗,吟甚苦,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甚且病眩,故所作不多。所著《觚庵诗存》传于世。>>查看俞明震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俞明震为浙江新昌五峰俞氏38世孙,其22世先祖俞仁一于明代始迁绍兴斗门,至其高祖俞善全(志仁)再迁京师,寄籍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其父俞文葆,为咸丰辛亥(1851年)举人,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侨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使。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918年12月24)卒于杭州俞庄,葬杭州。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作家鲁迅等。

  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据守台湾。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甘肃省学台、藩台等职。俞明震曾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也即校长。

  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 “恪士师”,就是俞明震。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说:“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被鲁迅曰为“新党”的总办亦即俞明震,字恪士,祖籍山阴斗门,《鲁迅日记》中尊他为“恪士先生”。当然那个时候,鲁迅也许还不知道这位四品衔的总办,和他还有同乡之谊。因为早在俞明震曾祖父俞世琦时,已寄籍顺天府宛平县,到他的父亲俞文葆这一代,官湖南新宁、东安知县,家居善化(属今长沙市),一家又变作湖南人。因俞明震三弟俞明颐与湖南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家族联姻,而被徐铸成称之为“湖南望族”了。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俞明震中试成进士,依例为庶吉士,三年散馆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前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委管全台营务,并亲临前线,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这是俞明震任江南陆师总办前的大致经历。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俞明震倾向变法维新,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推行的种种举措。他在陆师总办任内,两次带领陆师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包括鲁迅和他的儿子俞大纯,他自己和他的弟弟俞明颐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军事教育。期间他在南京接待了来中国考察学务的日本使者嘉纳治五郎。俞明震妹夫陈三立参加了这次宴集。鲁迅先生在《琐记》一文描述雷电学堂(即江南水师)的乌烟瘴气,教学内容陈旧不堪,学校当局昏聩糊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俞明震、陈三立也都心知肚明,面对日本使者惟有惭愧而已。陈三立撰有五言长诗记其经过。

  俞明震任陆师总办时,在戊戌政变中被谪废的妹夫陈三立移家江宁,东南名士李瑞清、樊增祥、夏敬观、朱祖谋、王伯沆、陈伯弢等一班人,相从优游于六朝烟水间,秦淮寻涨,后湖观荷,诗酒流连,殆无虚日,人谓胜流如林,蔚为景象。其中陈伯弢撰《杂记》写了俞明震一则轶事:

  岁辛丑,余需次江宁,僦居乌衣巷。一日饮集同人,待俞恪士观察不至,旋以诗来辞云:“寒风吹脚冷如冰,多恐回家要上灯。寄语乌衣贤令尹,腌鱼腊肉不须蒸。轿夫二对亲兵四,食量如牛最可嫌。轿饭若教收折色,龙洋八角太伤廉。”轿饭,京师谓车饭钱,虽每名只犒一角,然南京宴会如座客有道台五七人,亲兵之外,尚有顶马、伞夫,开销动辄百余名,跟丁则每名倍之,或竟有需索者,廉员请客固不易也。

  撰上面这则杂记的陈伯弢,也是湖南人,光绪十九年举人,以试用知县住在夫子庙前乌衣巷,与俞明震以诗文交。他摆酒请俞明震,所谓“观察”是对道台的美称,时俞明震以道台出任陆师总办,因系军校性质,所以有亲兵、顶马。俞明震作打油诗婉辞,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写了这一件事,同时说“俞寓,当是芝蔴营三号”。见于徐铸成先生文章谓“芝蔴营六号”,不知是因为记错还是写错。俞明震后来在城北头条巷,自己买地皮造“俞园”,芝蔴营三号大约是初期的住处,他去学校要坐马车,与学校大约有一段距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以收藏著名一时,秘本甚多,多系内廷珍藏之本,如宋元孤本、明清名家碑帖、书画、尺牍等,虽张元济、张謇、郑文焯等家亦不如。居杭州时,有书屋五楹,藏书楼名为“蕴玉山房”,收藏有戚本《红楼梦》,有乾隆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桐城张开模藏有过录本,光绪间为俞明震所得。与袁昶、沈曾植、金蓉镜等藏书家往来甚频,藏书印有“俞明震印”、“俞氏藏书”、“俞恪士珍藏”等。编《俞氏藏书楼目录》和《收藏纪事册》,为其收藏图书和金石文物的帐簿。撰《觚庵集》、《觚庵诗存》、《觚庵漫笔》、《台湾八日记》等。

猜你喜欢

  • 董纪

    董纪,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号一槎,上海人。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

  • 彭端淑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北宋·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 王延寿

    东汉文学家。字文秀,著名文学家王逸之子。曾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叙述汉代建筑及壁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写了此稿,但见到王延寿的《灵光殿赋》后,大为惊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王延寿年仅20多岁溺死于湘水。他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

  • 庄炘

    (1735—1818)江苏武进人,字景炎,一字似撰。乾隆三十三年副贡。由州判累官邠州知州,历署兴安、凤翔、榆林知府。与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同治汉学,尤深于声音训诂之学。尝校刊《淮南子》、《一切经音义》。诗文谨于法度。有《宝绘堂集》等。

  • 崔敦诗

    崔敦诗(1139—1182),南宋名臣、文学家。字大雅,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崔敦礼弟。南渡后居溧阳。少有文名。绍兴年间进士。孝宗朝历任翰林权直、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等。博览群书,文词敏赡,曾受命更定吕祖谦《文鉴》所选奏议。著有《玉堂类稿》、《西垣类稿》等。

  • 周伦

    (1463—1542)苏州府昆山人,字伯明,号贞翁。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新安知县,擢大理寺少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有《贞翁稿》、《西台纪闻》、《医略》等。

  •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汪时中

    元祁门西隅人,字天麟。博学不仕,隐居查山,与兄汪克宽讲学,人称查山先生。有《三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