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朱彝尊生平

朱彝尊生平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查看朱彝尊的诗词古文

纪念场所

朱彝尊墓在嘉兴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不存。其故居曝书亭在今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藏书故事

  精于金石文史,游大江南北,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经瓯越,所至丛祠荒冢,破炉残碑之文,无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异同。家富藏书,通籍之后,所藏益富,曾收李延昰藏书50柜,2 500卷,达到藏书3 000余卷,后又收项氏“万卷楼”残帙,又到曹溶、徐乾学家,借其藏书传抄,其藏书所好愈笃。又借抄于宛平孙氏、无锡秦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唐龚氏等诸家旧藏,合计先后所得自称“拥书8万卷”。藏书处名“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聚藏30椟,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而被贬官,遂刻有一藏书铭文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藏书印有“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庄十四日癸酋时”、“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镝史记”、“南书房旧讲官”、“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

  子朱昆田(1652~1699),继承“曝书亭”藏书。长达数十年未减。

  先著有《经义存亡考》,经不断修订,成《经义考》300卷,是第一部统考历代经学的专科目录。以书名为纲,参历代目录所著说经之书,先注卷数、著者、注疏者,其下各注存、佚、阙、未见等附注,自古以来诸家书目所未及。网罗宏富,为两千年来经书总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必备工具书,毛奇龄称编纂该书“非博极群书,不能有此”。康熙帝南巡时,还亲自为他写了“研经博物”的题词。此目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二十年(1755)刊行。乾隆末年,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12卷。

生平

  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家里贫穷,四方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地区,辽有代北云朔诏讨司,后改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领柔服、宁仁两县),向东到达大海,登到和陆地相连的之罘岛(在今山东烟台),游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碰到祠堂荒冢、破炉残碣上面的文字,都细细搜索考证,与历史记载参照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和李良年、周筼、缪泳辈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大了起来。

  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当时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应试中考的,他们一起参与编修明史。他建议寻访遗留下来的典籍,同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样编写的匆匆忙忙的。他辩论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诸人都没有被难,从而知道从亡、致身录说诛九族,并杀戮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不足为据,所说的九族,其实是本宗一族。又说东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东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编写史书的人,不该存有门户偏见,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分辨正邪。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担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得到人才。入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数次参与内廷宴会,被赏赐绣花服装、时令水果,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不久因为私自挟带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被弹劾,降官一级,后来有官复原职。三十一年,假归。康熙南巡,在无锡迎驾,御书“研经博物”匾额赏赐给他。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只有彝尊兼有众长,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曾选《明诗综》,或因人录诗,或因诗存人,选择排序最为恰当。八十一岁过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诗文,早卒。孙子朱稻孙,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也能继承先祖家风。

  和朱彝尊一起参与教授诗歌的人中,李良年,字武曹,同乡人。与兄李绳远、弟李符都有诗名。中博学鸿词科考试,被罢官归家。谭吉璁,字舟石,嘉兴人,彝尊姑姑的儿子。年少时遇到强盗,以身体保护父亲,强盗舍之而去。后来以诸生试国子监第一,被授与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职务,外派为延安同知。吴三桂叛乱,守榆城独独能够保全,论功加一级。推举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报罢】。有《嘉树堂集》。

猜你喜欢

  • 北宋·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 龚鼎孳

    龚鼎孳生于1615年,殆于1673年。字孝升,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故号芝麓,谥端毅。安徽合肥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龚鼎孳在兵科任职,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明代谏官多好发议论,擅于弹劾别人。龚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形容。气节沦丧,至于极点。风流放荡,不拘男女。在父亲去世奔丧之时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欢。死后百年,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著有《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诗集》和《诗余》,后人另辑有《龚端毅公奏疏》、《龚端毅公手札》、《龚端毅公集》等。

  • 朱琉

    朱辂,字国器,桂阳(今属湖南)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清嘉庆《桂阳县志》卷四)。初授湘阴尉,迁长垣。历通判邵州,知柳州、邵州。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为兵部员外郎,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五)。十一年,入为太常丞(《宋史》卷一○三)。以母老乞近,授桂阳监使,致仕(《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今录诗二首。

  • 邹阳

    邹阳(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是西汉文学家。汉文帝时,是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

  • 张何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天宝、肃宗至德间曾应进士试与吏部试。事迹见其《对太守步归郡邸判》、《文苑英华》卷一八五省试州府试诗。《全唐诗》存诗1首。

  • 周稚廉

    江苏松江人,字冰持,号可笑人。监生。少时以《钱塘观潮赋》知名。康熙中叶在扬州遇孔尚任,曾以诗酬唱。著有传奇《珊瑚玦》、《双忠庙》、《元宝媒》,另有词集《容居堂词》。

  • 邢昉

    邢昉(1590年~1653年)字孟贞,一字石湖,因住家距石臼湖较近,故自号石臼,人称刑石臼,江苏南京高淳人。明末诸生,复社名士。明亡后弃举子业,居石臼湖滨,家贫,取石臼水酿酒沽之,诗最工五言,著有《宛游草》、《石臼集》。清代诗人王士禛在他的《渔洋诗话》中论次当时的布衣诗人,独推邢昉为第—人。

  • 柳浑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诸保宥

    诸保宥,字六在,江南无锡人,己丑进士,顺治十年(1653年)任南昌知府。

  •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