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纪昀生平

纪昀生平介绍

纪昀jǐ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查看纪昀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著作

  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 《姑妄听之》 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 ),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之》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 ,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评价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家族成员

长辈
世祖:纪椒坡景城纪氏一世祖。
高祖:纪坤(1570—1642),字厚斋,坤,字厚斋,明廪膳生。
曾祖:纪钰(1632—1716),钰,字润生,附监生,考授州同。
祖父:纪天申(1665—1732),天申,润生公次子,字宠予,监生,考职县丞。
父亲:纪容舒(1685—1764),容舒,字迟叟,康熙癸巳恩科举人。

兄弟
长兄:纪晫(1706—1777),纪昀同父异母兄。
从兄:纪昭(1717—1770),纪昀之从兄。

妻妾
正妻:马月芳,(?—1795年),东光进士马周菉的二女儿,是纪昀的邻县人。
妾:文鸾、郭彩符、沈明玕。

子女
长子:纪汝佶(1743—1786),字御调,又字侠如,乾隆乙酉举人。
次子:纪汝传(1747—1777),字绪承,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
三子:纪汝似(1766—?),字象庭,曾任广东县丞。
四子:纪汝亿(1784—?),字万斯,纪晓岚第四子。

藏书

清藏书家、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奕道人、孤石老人。谥文达。直隶河间府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后坐事遣乌鲁木齐。释还后,复授编修,嘉庆间官至礼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他任总纂官,由此,一生主要精力倾注于此。先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佚资料,与陆锡熊等编为《四库全书》,庋于七阁之中。《四库全书》编成后,迁左部御史,再迁礼部尚书,被誉为乾嘉时代学术界“泰斗”。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收正式入库书3 461种;存目书6 819种,93 500余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概括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古籍,对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该目在目录学上影响很大,按四部分类,下设44大类,每大类有分若干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是我国四部分类目录的杰出代表,学术价值很高。后因《总目》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喜收藏。一生嗜砚如癖,他的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乾隆年间,以数千金购得琉璃厂书肆古籍,其中以明清禁书和未刊本颇多,庋于“阅微草堂”书室之中,好友桂馥为其亲笔题写了“阅微草堂”4字,古朴刚劲。《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进献之书有105种,入存目者41种。藏书钤有“春帆校正”、“心与古人会”、“校书天禄”、“河间纪昀”、“瀛海纪氏阅微草堂藏书之印”等。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诗文》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昀,北迁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午时纪昀出生,属龙,纪昀为纪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纪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17岁的纪昀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纪汝佶。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回乡乡试,纪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纪昀母亲去世,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1754年),纪昀等来了正科会试,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为官经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纪昀伴驾热河。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纪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纪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纪昀被提拔为侍读学士,担任文渊阁直阁事。二月,调侍讲学士。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纪昀伴驾。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库全书》完成。

晚年经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纪昀参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纪昀伴驾。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十五日纪昀八十寿辰。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时,82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城。

书法

  纪晓岚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相当精深的。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书家大多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纪晓岚也不例外。他的书法书写流利、圆融,显得雍容华贵,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由此观之,纪晓岚不愧为清代书坛一大家。

猜你喜欢

  • 邓洵美

    邓洵美,字号不详。连州(今属广东省)人。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癸卯科或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戊申科王溥榜进士第三人。同榜有李昉、孟宾于等。及第后邓洵美任湖南节度使周行逢幕府巡官。他只是看重邓洵美的名气,一直都没有重用过他。李昉曾私下南来与洵美相会,同年好友数年不见,感慨万千。两人相谈竟日,以诗唱和。周行逢对邓洵美与李昉的相会疑心重重。就派人假冒山贼,窜入邓洵美的住处,将其杀害。

  • 刘庭琦

    [唐]明皇时人。官万年尉。开元八年(七二o)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庭琦数与岐王范饮酒赋诗,拙为雅州司户。能精书学。《旧唐书·岐王范传、书史会要》

  • 曾觌

    曾觌(音di迪)(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

  • 萧综

    (480—528)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谦。梁武帝次子。武帝天监三年,封豫章王。累迁南徐州刺史、侍中。疑己为齐东昏侯之子,常怀异志。普通六年,北魏军临彭城,武帝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综率数骑投魏。梁军失帅,大溃。魏以为太尉、丹阳王。改名缵,一作赞,字德文。魏孝庄帝即位,尚帝姊寿阳长公主。出为齐州刺史。大通二年,萧宝夤反于魏,综将赴之,为魏所杀。一说梁将陈庆之至洛,综送书启求还,信未达而庆之败,未几,终于魏。又说尔朱世隆入洛,妻被害,综弃官为僧,病死入山途中。

  • 陈士元

    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号养吾,小名孟卿,一号江汉潜夫,又称环中愚叟,明代湖北应城西乡陈岭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滨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士元去世,享年82岁,葬在应城西北20里的孙家山。

  • 智通

    唐僧。陕州安邑人,俗姓赵。隋炀帝大业中出家。太宗贞观中诏入翻经馆,与梵僧对译《千臂千眼经》。高宗永徽中又译《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等经。

  • 陈诜

    陈诜(1642—1722),字叔大,号实斋,浙江海宁盐官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由中书舍人考选吏科给事中。曾上章奏提出治理黄河具体规划,检举残害百姓的官员,历官至左副都御史。四十三年,出任贵州巡抚。后调任湖北巡抚。时江浙米贵,诜放宽米禁,通盘筹划,平抑三省米价。原来湖北盐规,每年需送官府2万金,盐商趁此提高盐价。诜到任,革除此种陋规。卸任时,盐商送诜万金,不受。五十年,升工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后老病辞归。卒谥清恪。著有《周易玩辞述》、《诗经述》、《四书述》、《资治通鉴述》等。

  • 邢群

    唐人,字涣思。武宗会昌间自户部员外郎刺处州。政尚严明,刑清事简,束缚黠吏,抚辑良民,吏人畏之。去之日,民泣送于途。

  • 陈樵

    (1278—1365)元东阳人,字君采,号鹿皮子。幼承家学,继受经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圁谷。性至孝。为文新逸超丽。有《鹿皮子集》。

  • 颜测

    名或作恻。南朝宋琅邪临沂人。颜竣弟。以文章见知。父颜延之尝谓得其文。官至江夏王刘义恭大司徒录事参军。以兄贵为忧。早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