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徐陵生平

徐陵生平介绍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查看徐陵的诗词古文

生平

  徐陵幼小的时候,就被高人赞誉为“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他家族成员都非常刚正严肃、又诚恳谦逊。当时朝廷文书制度,多由徐陵写成,徐陵在朝廷上弹劾陈文帝(世祖)陈蒨的弟弟安成王陈顼(后来的陈宣帝)手下的权臣鲍僧叡以及侍中、中书监等人,慷慨陈词,正气凛然,连陈世祖自己都整理衣冠、严肃正座,安成王大汗淋漓、惊慌失色,徐陵让人扶着安成王回去。他以一身浩气扳倒了国蠹,从此以后朝廷为之肃然。

  公元569年,他参与罢黜了废帝陈伯宗,扶立了陈宣帝(高宗),被封为建昌县侯,皇帝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等,他多次进行推辞,皇帝为之动容。后来朝廷决定北伐军统帅人选,也是他一言九鼎,否定了许多人推举的淳于量,独力推荐更合适的名将吴明彻担纲,事实证明他的正确。皇帝曾多次赞扬他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他的诗歌、文集当时被大家争先收藏。

  徐陵的太祖父徐凭道、祖父徐超之、父亲徐摛都很有名。他的弟弟徐孝克,以及四个儿子都是优秀的文武全才,尤其是诗文水准很高,他的家族纵横政坛文坛百年,门第显赫。徐陵去世后,他的长子徐俭继承了父亲侯爵。当时徐俭正在鄱阳王手下做官,还兼任了浔阳内史等职位,从这以后就做了建昌侯,直到5年后的祯明二年(公元588年)他去世为止。

  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趣闻逸事

  梁太清二年,42岁的徐陵以常侍官的身份奉命出使北朝东魏。魏国特地设宴为他洗尘接风。魏国的礼仪官魏收对他颇为轻视,刚巧那天天气很热,便有意对他说:“今天的热,是徐常侍带来的。”

  徐陵知道魏收有意取笑自己,便回答道:“从前王肃到了这里,为贵国制定礼仪;现在我来,再使你们知道寒热。”

  魏收听了,大为惭愧,从此佩服他的才能,不敢有所轻视了。

猜你喜欢

  • 周际清

    (1728—1793)江苏金匮人,字斯盛。乾隆十九年进士。由刑部安徽司额外主事至云南永昌知府,署迤西兵备道。谙律例,为尚书秦蕙田所器重。

  • 朱祖谋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 张融

    (444—497)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思光。张畅子。弱冠知名。初为宋新安王行参军,出为封溪令。路经嶂崄,土人执而将杀食之,神色不动,土人异而释之。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入齐累官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善言谈,长草书,举止怪诞。有文集《玉海》,已佚。

  • 紫衣师

    紫衣师,生平事迹不详。据《仇池笔记》,与王全斌同时,当为宋初人。王全斌约卒于太祖开宝末年(见《宋史》卷二五五本传)。

  • 郑瑽

    郑鏦,生卒年里贯均未详,事迹元考。元和年间令狐楚编《御览诗》,收郑鏦诗四首,据以推断当为代宗至宪宗时人。《全唐诗》存诗四首,皆乐府。

  • 到洽

    (477—527)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茂。初为齐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清警有才学,为谢朓、任昉、丘迟赏识。睹世乱,隐居积岁。梁武帝天监初,召为太子舍人,累迁尚书左丞,帝欲亲戎,军国容礼,多自洽出。寻迁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官终寻阳太守。有文集,已佚。

  •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朱椿

    朱恒庆,字念占,号椿塘,天津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安塞知县。

  • 徐珩

    高宗时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