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伣
(1439—1504),朝鲜李朝时期文官、散文家、诗人。字磐叔,号慵斋、虚白堂。汉城人。1459年进士及第,历仕平安道监司、庆尚道监司、礼曹判书及大提学等职。曾出使中国。所撰《慵斋丛话》(十卷),是朝鲜稗说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并对中朝文化交流的研究有参考价值。还著有诗文集《风雅集》、《锦囊行迹》、《虚白堂诗文集》等。
- 赵子崧
赵子崧(?~一一三二),字伯山,自号鉴堂居士。燕王德昭五世孙(太祖-德昭-惟忠-从蔼-世雄-令毣-子崧)。崇宁二年(1103)进士。宣和四年(1122),宗正少卿。宣和末,知淮宁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高宗即位,除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建炎二年(1128),谪居南雄州卒。
- 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朱载震
湖北潜江人,字悔人。官石泉知县,有循声。有《东浦集》。
-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王良会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宪宗朝内侍,元和中为剑南西川监军使,与节度使武元衡唱酬。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五。《全唐诗》存王良会诗1首。
- 陈秀民
元温州人,一作嘉兴人,字庶子。博学善书。为武冈城步巡检,知常熟州。历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有《寄情稿)。
-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南藩镇,爵封赵国公。他策划讨平西川、镇海,削弱藩镇势力,还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
- 释岸
(606—685)《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五作惟岸。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净土宗僧人。《宋高僧传》卷一八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