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王畦生平

王畦生平介绍

王畦(生卒年不详),字季耕,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王都中之子,王畛弟。元至正间,以国学生出为江浙行省宣使,出入于吴中,是倪瓒云林隐居的座上客。《元诗选·三集》录其诗十二首。生平事迹见《元诗选·三集》小传。>>查看王畦的诗词古文

猜你喜欢

  • 邵谒

    邵谒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 石殷士

    世次不详。进士。《全唐诗》存诗2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一八一。

  •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郑霖

    南宋开禧元年(1205)入太学,绍定二年(1229)登黄朴榜进士,授江西南安军教授。后知四川嘉定,再升总领淮西军马钱粮,转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此后曾改知赣州、苏州、安庆、平江等地。知安庆时兼任淮浙提刑点浙西刑狱;知平江时兼淮浙发运使。贾似道当权于朝,四处网罗人才以为己用,有意拉拢郑霖。但郑霖深恶贾似道恃世弄权,不愿与其往来,后贾似道以"司都"、"监礼部郎官"等职授郑霖,皆拒不就职。贾怀恨在心,遂诬郑霖造登台桥一事为"积粮聚众,图谋不轨"。理宗偏听不察,竟加杀害。时年七十二岁。数年后,理宗见到郑霖遗表,幡然悔悟,昭雪其冤,追赠中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并赐葬西岙集福寺前。

  • 左延年

    三国魏人。宫廷乐师。妙于音律,善郑声。

  • 谈迁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向秀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 王伟

    (?—552)南朝梁陈留人。少有才学,通《周易》。初仕魏为行台郎,及侯景叛梁,依附景。凡表、启、书、檄,皆其所制。梁简文帝大宝二年,与彭㑺等害死简文帝。景既得志,规摹篡夺,皆伟创谋。景败伏诛。

  • 张居正

    (1525—1582)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严嵩、徐阶均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嵩为首辅,倾心委之。隆庆元年引之入阁。阶致仕,居正与司礼监李芳谋,引拱入阁。同定封俺答事,北边遂得安宁。此后渐生嫌隙,神宗时与司礼监冯保谋,逐拱,遂为首辅。神宗即位时年幼,小有过失,慈圣太后即责云:“使张先生闻,奈何?”及帝渐长,心厌之。卒,谥文忠。未几弹劾者即纷起。次年,追夺官爵;又次年,籍没家产。天启间,始追复故官。有《张太岳集》、《太岳杂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