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魏杞生平

魏杞生平介绍

魏杞(1121—1184)南宋官员。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查看魏杞的诗词古文

生平

  魏杞,以祖恩补官。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进士,任余姚尉,后调泾县,罢无名科费,有能声,升大理寺主簿。后擢太傅寺主薄、宗正少卿。1163年(隆兴元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犯,以礼部尚书衔任金国通问使。十月至盱眙,金方拥兵攻淮,问宋使来意,欲求观国书,割商秦地及增输岁币20万等事,他一概不许。抵高邮时,金复索信使面议,又抗辞不挠。乾道元年(1165)至燕山,金主以国书不称臣而称侄大怒,绝其饮食。杞慷慨陈义,气劲词直,金主终以礼待。隆兴和议成,受孝宗褒奖,历任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相,后知平江府。终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归居鄞县小溪,人称碧溪先生。1184年(淳熙十一年)卒,追封鲁国公,谥文节,葬奉化溪口翠屏山,郑清之书神道碑,今存。

纪念祠堂

  魏杞的纪念祠堂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边的蜃蛟村,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前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太廉堂”三个字。虽然这匾已经是满目疮痍,但依稀还能够看出它的金光闪烁,显示它昔日的辉煌。

  这里曾经是南宋著名丞相魏杞的纪念祠堂。老屋已经破旧不堪,但这块由皇帝亲赐并御书的三个金字“太廉堂”牌匾依然悬挂在门口。木柱两边还能依稀可辨一副对联:“两代公卿传世泽,协理朝纲扶宋室”。

  “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傅奕叶孙。”这是宋朝名相史浩赠与魏杞的“太廉堂”诗。

魏杞墓

  宋淳熙十年(1184年)魏杞64岁时,因旧伤复发而卒。嘉泰年间,宋宁宗根据魏杞功绩赐谥文节,次年择葬于奉化飞凤山上,魏杞的后裔遂迁居蜃蛟魏家合族。每年清明,在蜃蛟魏家的历代子孙,还按例去奉化飞凤山庄祭扫祖墓,缅怀魏氏先贤。

猜你喜欢

  •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张砚

    (1178年-1249年),字无准,号佛鉴禅师。四川梓潼(今四川省梓潼县人)人,俗姓雍,为南宋临安府径山寺沙门,为禅宗六祖惠能大鉴禅师下第二十世孙,临济宗破庵祖先禅师(1136年-1211年)法嗣,禅门高僧。

  •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 杨朝英

    元代文学家,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未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皆失载。青城(青城县有二,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论者多以为杨朝英是)人。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选录元人散曲,辑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二集,人称“杨氏二选”。选辑认真,搜罗甚富,元人散曲多赖以传世,“二选”是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同时他也是一位散曲作家,作品存小令约27首,见于“二选”中。

  • 胡长卿

    胡长卿,字元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淳熙七年(一一八○),为将作监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六)。十一年,改军器监丞(同上书选举二二之六)。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崇化县(《周文忠集》卷二八(《吉州新贡院记》)。四年,由知吉州迁提点广西刑狱。五年,为广西转运判官(《止斋文集》卷一七《广西提刑胡长卿除广西路转运判官制》)。今录诗三首。

  • 陈从古

    陈从古(一一二二~一一八二),字希颜,一作晞颜,号敦复先生(《诚斋集》卷四四《压波堂赋》),镇江金坛(今犀江苏)人(同上书卷一二七《陈先生(维)墓志铭》)。维子。

  • 高文秀

    高文秀(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府学生员,早卒。

  •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郑经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籍贯福建泉州,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谥号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