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欧阳澈生平

欧阳澈生平介绍

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查看欧阳澈的诗词古文

生平

  欧阳澈(1097-1127)字德明,宋崇仁县青云(今江西省崇仁县马安乡)栎油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卒于高宗建炎元年,年三十一岁。性尚气节,敢于直言,虽身为布衣,却以国事为己任。常纵谈世事,善谈世事,慷慨尚气,忧国悯时,见识明达,切中时弊,其忧国悯时之心,皆出自本性。

  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攻宋,宋兵节节败退。欧阳澈出于爱国之心,向朝廷上“安边御敌十策”,州官扣下不给转呈。他又针对朝廷弊政,提出保邦御敌,罢免卖国害民的奸臣等十件大事将上书钦宗。适逢金兵已攻破汴京,钦宗赴金营求和。金人提出苛刻条件,迫宋订立城下之盟。欧阳澈闻讯愤慨已极,对人说:“我能口伐金人,强于百万之师,愿杀身以安社稷。有如上不见信,请质子女于朝,身使金营,迎亲王而归。”众人笑他痴狂,他也不予理论,只身徒步北上。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是为高宗。欧阳澈徒步到达南京,伏阙上书,力言李纲不能罢相,黄潜善、汪伯彦、张浚等主和派不可重用,并请御驾亲征,以迎二帝。言辞激切,遭佞臣黄潜善等诬指为“语涉宫禁”。高宗震怒,将他与太学生陈东一起斩首,年仅31岁。他曾说:“臣非不知而敢抗言,愿以身而安天下。”果如其言。

  尚书右丞许翰听说欧阳澈等被杀,大为震惊,遂力求免职,并为陈东、欧阳澈撰写哀辞。绍兴四年(1134年),高宗被金兵赶至杭州以后,才有所醒悟,懊悔不该杀死欧阳澈等人,遂追赠欧阳澈为秘阁修撰。

  有《欧阳修撰集》7卷(其中诗集《飘然集》三卷)。嘉定十七年,抚州通判胡衍义取欧阳澈靖康三书并刻为六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沆序,《宋史》卷四五五有传。

  欧阳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欧阳修撰集》为底本,校以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飘然集》(简称两宋本),傅增湘校补《豫章丛书》本(简称傅校)。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猜你喜欢

  • 冒襄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 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 陈汝霖

    陈汝霖,字伯雨,号休休居士,元举人,无锡人,官婺源路儒学教谕。陈肃后人。

  •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王嘉

    十六国时陇西安阳人,字子年。貌丑,语滑稽。喜谈神仙怪异。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与高僧道安过从。隐居终南山,弟子数百人。苻坚累征不起。传说言未来之事,皆验。后为姚苌所杀。有《牵三歌谶》及《拾遗记》。

  • 赵俶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本初。元至正进士。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请颁行正定《十三经》,屏《战国策》及阴阳签卜诸书,勿列学宫。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俶专领之,教以古文。九年,以翰林待制致仕。卒年八十。

  • 何赞

    何赞(1485-1544),字尧卿,号瑞山,黄岩城内后巷人。

  •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 阎复

    (1236—1312)高唐人,字子靖,号静轩,又号静斋、静山。性简重。师康晔。始为东平严实掌书记,擢御史掾。世祖至元八年,以荐为翰林应奉,升修撰。成宗即位,除集贤学士,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累拜翰林学士承旨。武宗践祚,首陈三事,言皆剀切。进平章政事。乞归。卒谥文康。有《静轩集》。

  •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