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丁黼生平

丁黼生平介绍

丁黼,南宋石埭(安徽省石台县)人。淳熙十四(1187)进士,初授崇德县尉,转升州录事参军,后任余杭知县,迁太仆寺簿。端平初年,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三年(1236)元军逼近成都,时城内兵不足七百人,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军未至,丁二次出城应战,说:“我职责就是镇守疆土。”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包围,中箭身亡。朝廷嘉其忠心,赐光禄大夫、显谟阁学士。后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恭慰”,并束力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查看丁黼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守城抗敌
  在抗蒙名将、利州刺史曹友闻战死后,赵彦呐退保剑门,四川边防的残军跟着也纷纷溃逃,于是赵彦呐又退江油。在这股撤退风气的影响下,四川内地的许多官员兵将也跟着溃逃,许多地方已经找不到政府官员了。赵彦呐又派刘太尉(太尉是他的名)守利州,派王连守剑门关,防备蒙军从汉中南下。于是阔端决定趁虚南下,针对宋军的防御,派宗王末哥(名叫末哥,是蒙古的宗王之一,宗王也就是诸王,就是有资格去库里台大会投票的黄金家族的王公贵族)率兵从阴平绕过剑阁直趋成都。这完全就是当年三国时姜维守剑阁敌钟会大军,而邓艾率军从阴平小路直趋成都的再版。

  于是末哥率军往西绕过剑阁,进攻文州,文州知州刘锐率军民死守,蒙古军没能攻下,当年邓艾越过的摩天岭阴平古道就在文州之南,文州的坚守,使蒙军无法安然从阴平古道南下,为了早日到达成都,末哥弃文州,率军更向西行,越出岷山之外,深入藏区草地,再杀回川中,到达绵竹、汉州(今四川广汉)。

  与此同时,十月一日,阔端亲率大军攻破剑阁,接着,十月七日蒙军攻破利州,生擒刘太尉。当天,蒙军千户郝和尚拔都率十二精兵夜袭剑门关,破王连部宋军,攻占了剑门关。如此,剑阁天险在七天之内全部失陷。阔端分兵推进,亲率主力向成都逼近。十月十八日,蒙古前锋三百骑自成都北门驷马桥突入成都。

中箭身亡
  成都升平太久,而之前驻军有被赵彦呐调走,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丁黼原先跟赵彦呐有矛盾,这时赵彦呐一直撤退到夔门(今重庆奉节),已经进入三峡地区了,而弃成都于不顾。丁黼手里只有400牌手和300衙役,到十月十七日也就是蒙古军进入成都的前一天才知道蒙军攻破剑阁。而成都的居民还根本不知道前方已经大败失守,于是当蒙军前锋进城时还在道路两边围观。等到发现是蒙古军时,成都居民奋起抵抗,以桌椅等物构筑街垒阻挡蒙军骑兵,以木棍菜刀当武器,与蒙军巷战,城中一片混乱。蒙古军逼近成都时,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军未至,初战不利,幕客劝黼奔走,黼曰:“职在守土,将安之!”先后三次率部出城与蒙军交战,但是兵力过少而全部失败。十九日,阔端大军到达成都城外,丁黼试图做最后一击,带了仅剩的宋兵出城袭寨,至石笋桥,鞑兵四合,最终被蒙军射死在成都城西南。

死后哀荣
  黼是宋蒙战争中战死的第一个制置使级高级官员,他死后,部下王翊继续组织居民抗蒙,直到十月二十六日,王翊投井自杀,成都城陷落。

  朝廷嘉其忠心,赐光禄大夫、显谟阁学士。后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恭慰”,并束力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

猜你喜欢

  •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 廖大圭

    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泉州晋江人。得法于妙恩,博极群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著《梦观集》及《紫云开士传》,晋江有金钗山,其《募修石塔疏》云:「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睹六龙回日之高标。」一时传诵。同时有守仁,字一初,富阳人。亦号梦观,有《梦观集》六卷。洪武间,徵授右善世,诗见《列朝诗集》中,而曹能始《石仓诗选》合为一人,误也。

  • 许及之

    许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荐除诸军审计,迁宗正簿。十五年,为拾遗。光宗受禅,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绍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东路运判兼提刑,以事贬知庐州。召除大理少卿。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谄事韩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韩败,降两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 袁天麒

    袁天麒,字国正,号西薮。东莞人。明宪宗成化十六年(一四八〇)举人,署兴国教谕。诗工七言。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九有传。

  • 阎选

    阎选,生卒和字里不详,五代时期后蜀的布衣,工小词。与欧阳烔、鹿虔扆、毛文锡、韩琮被时人称为“五鬼”,世传有八首小词被唐人赵崇祚收入《花间集》。《花间集》称阎处士。其他不详。

  • 郑五锡

    郑五锡,字山石,朝鲜人。

  • 周月船

    周月船,与王同祖有交(《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四《学诗初稿·与月船周君话别》)。

  • 沈如筠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

  • 李德林

    (531—591)隋博陵安平人,字公辅。少有才名。北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令,与高颎等同修《隋律》。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谥文。有文集。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 郑谦

    郑谦(1876年~1929年),字鸣之,号觉公。祖籍溧水柘塘郑家村,后迁居南京城南三坊巷。6岁丧母,父亲因经营中药铺亏本而流落他乡,将郑谦兄妹三人送外祖父抚养。郑谦舅父陈文园是南京有名的学者。经外祖父教诲,郑谦八九岁即自觉用功,常点灯攻读深夜不辍。19岁时,就边学边教私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末科,放弃最后一次中举的机会,为云南总督李经羲之子代写应试文章居然中举,郑谦由此获得三千金巨资。光绪三十二年,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东渡日本政法大学深造,两年后毕业返国。经李经羲举荐,任云贵总督参事,从此踏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