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游酢生平

游酢生平介绍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查看游酢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元佑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

猜你喜欢

  • 廖匡图

    廖匡图(952一1003年),字赞禹。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五代十国时的文学家、诗人。他文学知识渊博,为当时文学界人士所钦佩、折服,是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殷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他与刘禹、李弘臬、徐仲雅、蔡昆、韦鼎、释虚中、齐已等都以文藻知名。《唐才子传》及《五代诗话》记载作廖图,字赞禹。有诗集二卷传世。《全唐诗》录其诗四首。其兄正图,亦负诗名,有《家集》一卷行于世。清文学家魏礼,对其兄弟之作,誉为“后世不易得”。其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载。

  • 朱庆朝

    朱庆朝(一一五六~一二一五),字彦彬,缙云(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曾通判鄂州。事见《义阳金竹朱氏宗谱》。

  • 曹明善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任衢州路吏,山东宪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录〕)二曲讥讽权贵伯颜擅自专权,杀害郯王彻彻笃,锻炼诸狱,延及无辜。大书揭于五门之上,因此名声大噪。明·贾仲明称他“神京独赋《长门柳》(即〔清江引〕首句),士林中逞俊流,万人内占了鳌头。”因伯颜缉捕,乃南逃吴中僧舍避祸。居数年,伯颜事败,方再入京。他与任则明、马昂夫等相交。任作有〔清江引〕《曹明善北回》曲。曹则有〔喜春来〕《和则明韵》曲、〔小梁州〕《侍马昂夫相公游柯山》曲。

  • 李兆龄

    李兆龄,字仁遐,号月岩,清代河北高邑人。福建闽清县知县,封中宪大夫,赠通奉大夫。年老以后,曾跟随季子李浤展转于齐东、历城知县任上,又随长子李渭奉养于嘉定知府任上,于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卒于嘉定府署,终年70岁。著有《舒啸阁诗集》。

  • 孙膑

    孙膑,山东鄄城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为鬼谷子王诩的徒弟,同庞涓一师之徒。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员半千

    员半千(621~714),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原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其十世祖刘凝之,为南朝刘宋起部郎,刘宋灭亡后逃奔北魏,自以忠烈比伍员(即伍子胥),北魏皇帝因此封赐其姓氏为“员”。

  • 王行

    (1331—1395)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 荆轲

    (?—前227)战国末卫国(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先世为齐贵族,迁于卫,卫人称庆卿。秦灭卫,亡至燕,燕人称荆卿、荆叔。时秦已灭韩、赵。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结交荆轲之友田光,因田光之荐,乃尊荆轲为上卿。燕王喜二十八年,以秦亡将樊于期首级和内夹匕首之督亢地图出使秦国,欲乘机行刺。向秦王政献图时,秦王政展图,图穷而匕首见。行刺未成,被杀。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