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éng

【源】 ①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4,11,21)。②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9,11,12,17,60)。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7,60)。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72)。⑤瑶族姓(118,119,225)。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117)。⑥京(104)、壮(109)、侗(113)、彝(130)、傣(164)、回(176,344)、蒙古(344)、土家(387)、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6,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2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世本》 云: “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②又据 《元和姓纂》 注云: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④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冯姓郡望颇多。《姓氏考略》 注引 《元和姓纂》云: “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 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 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 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猜你喜欢

  • 读音:Liú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帝尧的后人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周宣王时国灭,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二

  • 巴鄰

    读音:Bālín《姓氏词典》 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中书左丞相伯颜,姓此姓。” (按: 疑 “巴邻”,即 “八怜”、“巴林”、“巴琳” 之别译

  • 读音:Shè【音】 叶氏有Yè,Shè二音。参见叶(Shè)姓。【源】 ①春秋时楚国沈诸梁食采于叶(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南30里),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12,60)。②西汉时日南郡(在今越

  • 斫骨

    读音:zhuó gǔ北齐有此姓,斫骨光弁是也。(见《姓氏考略》)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其注云: “北齐有此姓,斫骨光弁是也。或作所骨、研骨,皆非。”一作“斮骨”。

  • 读音:Dé【综】 源出不详,或同德氏。见《中国姓氏集》(62)。北京丰台有此姓(62)。《姓氏词典》 据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 惪,乃 “德”之古字,当与德同姓,或

  • 柏史

    读音:Bǎishǐ【综】 彝族姓(375)。

  • 耏門

    读音:Érmén【源】 宋大夫耏班随宋武公伐长狄有功,赏以一城门,谓之耏门,子孙因以为氏(7,21)。【它】 张澍认为耏门非姓,实即耏氏(26)。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

  • 读音:jiǎn汉末有勾章尉检某。(见《姓苑》)

  • 胥余

    读音:xū yú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者也。(见《庄子·大宗师》)

  • 布淑沛

    读音:Bùshūpèi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布淑满”云: “一作 ‘布淑沛’。”盖因满、沛形近而讹,真伪莫辨,姑兼收。参见“布淑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