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源】①吴后有馀氏,见《路史》(60,62)。②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山之阳,有馀氏(60,62)。③晋时有馀頠,著《复姓录》。自云出自傅馀氏(6,12)。韩馀氏、傅馀氏、夫馀氏均为汉时复姓。此三复姓之后或均有馀氏。④鲜卑族有馀氏(6,12)。⑤西夏人姓(24)。⑥辽东馀氏,夫馀人,其先为夫馀之种,其后入居中国,遂以国为氏,后改为馀氏(242)。一说,百济王姓馀氏(11,17)。 【望】雁门(17,60,418)。 【布】浙江江山有此姓(325)。 【人】馀蔚,东晋末后燕荥阳太守,原扶馀王(61)。馀惟兴,明时博平人,嘉靖中麻合州吏目(21)。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为傅馀氏所改。《广韵》曰: “傅馀氏本自傳说,说既为相,其后有留於傅巖者,因号傅馀氏。秦乱,自清河入吴。汉兴,还本郡,馀不还者曰傅氏,今吴郡有之。” 傅馀氏省而为傅氏,当亦有省而为馀者,故郑樵注云: “晋馀頠, 著《复姓录》, 自云本出傅氏。”②疑亦为韩馀氏所改。《广韵》 称: “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弃于齐。号韩馀氏。” 当亦有馀氏,此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按: 韩与周王室同姓。) ③或为夫馀氏所改,而以夫馀为氏者所出殊异。《姓氏考略》 据 《路史》注称: “吴后有馀氏。”《中文大学典》 注引 《风俗通》亦称: “吴公子夫概弃楚,其子在国,以夫馀为氏。”此当系出姬姓。《中国姓氏大全》注称: “古渤海国有扶馀府,居者以地名为姓。” 《姓氏考略》 据 《北史》注称:“百济国王姓夫馀氏。此以国为姓。一作 ‘扶馀’。”其后或亦为馀氏。④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云: 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亭之阳 (按:欧馀亭,《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欧馀亨”,误)有馀氏。亭有山,亦以欧馀名之,即昇 (升) 山,在今浙江吴兴县东。此当以地为氏,省而为 “馀”,系出姒姓。⑤或云出自鲜卑族。然而郑樵注称: “《前燕录》有馀元、馀和、馀严崇,旧云 ‘鲜卑种类。’ 然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按:郑说不足以服人——同姓而不同源者比比皆是矣,何独 “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⑥或出自羌族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称: “(西)夏有翰林学士馀精方。”⑦馀、余,古代为不同的两个字,各自为姓,自不同。今“馀”可简化作“”,馀姓或亦写作“”,馀、余二姓遂混而为一。

《姓氏词典》 称: 战国时燕有馀崇; 《中国姓氏大全》载: 十六国时后燕有馀蔚,扶馀王。南朝宋有馀庆; 隋代有馀璋。

猜你喜欢

  • 茄罗

    读音:jiā luó姓出《姓苑》。西夏有此姓,一作茹罗。(见《姓氏考略》)

  • 读音:Tuō/Two【源】 源出不详,或系托氏之讹。台湾台北有此姓(64,68,261)。

  • 堂陽

    读音:Tángyáng【源】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阳(故城在今河北新河西),为堂阳氏(8,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於堂阳,为堂阳

  • 树若干

    读音:shù ruò gān树若干,改为树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一作树洛干。

  • 烏納特

    读音:Wū'nà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噜特(23,63,260)。清驻防呼伦贝尔正蓝旗中有此姓(259,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乌噜特地方,为清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

  • 读音:Lì厉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子孙遂以谥号为姓。二是以国名为姓氏。周有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后代支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厉姓历史

  • 衞慕

    读音:Wèimù【源】 西夏党项一部,以部为姓。【变】《东都事略》称〔米母〕,《续资治通鉴长编》作〔默穆〕(101)。【人】西夏景宗李元昊之母为卫慕氏(24,40)。卫慕山喜,西夏党项卫慕部人,谋刺元

  • 阿斯圖

    读音:E-sītú【综】 清镶红旗蒙古前锋金福之妻为阿斯图氏(260)。

  • 甘庄

    读音:gān zhuāng甘昭公子成公,世官王所,有甘光氏、甘庄氏。(见《路史》)

  • 读音:Qiū【源】 古文丘字(62)。或系丘姓避孔圣讳而改用古文丘字(63)。《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按:丠,同 “丘”。《广韵》: “丘,《说文》作丠。”疑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