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n

【源】 ①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1,6,7,12,15)。②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17)。以国为氏。③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11,60,62)。以邑为氏。④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9,12)。【变】 亦作��,〔��〕、零、〔霒〕(17)。【望】 南阳(17,21,60,418)。【布】 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64,68,261)、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60,62)。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词典》 据 《史记·龟荚传》 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②郑樵注云: “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 (按: 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元和姓纂》 作 ‘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 此之 “”,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郑樵注引 《风俗通》 云: “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 (按: 《姓氏考略》 注引 《姓氏急就篇》 云: “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 称“阴里” 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 或称: 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④郑樵又注: “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 (按: 邱月阴,当为 “邱目陵” 之误。)

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 隋有阴寿; 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 又有阴悼,凤翔人; 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猜你喜欢

  • 西鉏

    读音:xī chú【源】 春秋时宋大夫西吾之后,见《世本》(17)。【人】 西虚,汉时侍御史(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其注云:“《左传

  • 读音:Xié【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多此姓,尤以宜兰、花莲为多(64,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引 《太平图话

  • 摩那

    读音:Mónā《姓氏词典》 据《明史》 收载,其注称: “明有摩那驼喃。”未详其源。

  • 读音:yáo帝尧之后,以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尧氏,帝尧之后,支孙以为氏。望出河间、上党。(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后魏>尧暄,长子人,北部尚书。<隋>尧君

  • 留昆

    读音:liú kūn【源】 《穆天子传》有留昆氏归玉。《竹书纪年》云,留昆,国名,是以国为氏(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穆天子传》有‘留昆氏归玉’,《竹书纪年

  • 读音:Suí【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城在今湖北随县南)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2,17)。②系自祁姓。陶唐氏之后,周时杜伯之子隰叔奔晋,隰叔之孙士会为晋上卿,食采

  • 读音:Dí【综】 《希姓录》载,的酒,四夷舒通事官(22)。今大陆有此姓(73)。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亦收载,其注称: “元有的福、的探。明有的酒。

  • 读音:Chǎn/Chaan【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公孙侨,异名子产,其后以为氏(60,62)。②春秋时秦大夫改产之后(60,62)。【望】 彭城(17,21,418),【布】 山东新泰(359)、

  • 博爾蘇特

    读音:Bóěrsū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锡喇穆楞(23,63,260)。【人】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七十五之妻为博尔苏特氏(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

  • 读音:Yuán【综】 貟系员之俗写。今有姓员者,亦有姓貟者,已分为两个不同之姓。 【布】 河北卢龙(289)、隆化(344)、河南洛宁(294)、内黄(365)、安阳、山西广灵(391)、平陆(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