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镏即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古时留、刘字通,其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以地为氏(60,62)。镏乃刘之讹字(60)。书传无镏字,疑即刘氏刀屈曲为之(24)。【变】本作〔〕。【布】浙江宁波、江苏丹徒(417)、台湾台中、台北(64,68,261)、安徽桐城(62)等地均有此姓。【人】镏文谟,宋时修职郎,监潭州南岳庙(15,21)。镏涣,明时居浙江山阴,元至正间荐为三茅书院山长,子绩,孙师邵,皆以文学高于世,世称为三镏(61)。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 《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与 ‘留’ 通。《诗》 ‘彼留子嗟’,《毛传》 云: ‘留,大夫氏。’ 留,盖大夫采邑,因氏焉。”② “一说: 镏乃劉 (刘) 之讹字。”徐锴云: “书传无 ‘镏’ 字,疑即刘氏,‘刀’ 屈曲为之。” 钮树玉 《说文解字·校录·毛诗稽古编》 云: “徐锴以为镏即劉 (刘),当是也。通作留,周大夫采地。因氏焉。” 留、镏、劉 (刘)当同源。

宋代有镏文谟,修职郎; 明代有镏泰、镏师邵、镏绩,祖孙三代皆以文学闻名,世称“三镏”。

猜你喜欢

  • 读音:shì【源】 ①相传黄帝臣大封之玄孙世吾为司马,其后以名为氏(60,62)。 ②春秋时宋父周生世子(唐太宗以前,帝王及诸侯称嫡系长子为世子,后为避李世民之名讳,改称为太子)胜,其后或以为氏(60

  • 安陽

    读音:Ānyáng【源】 周武王封周章(仲雍曾孙)次子斌于无锡之安阳,后因氏,见《风土记》(17)。亦见《广韵》(63)。《姓氏词典》 引 《康熙字典》收载,未详其源。(按: 《中国姓氏

  • 蘇倫木

    读音:Sūlúnmù【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吴什之妻为苏伦木氏(260)。

  • 蒙敦

    读音:Méngdūn【综】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蒙敦氏(256)。

  • 读音:Zhēng【音】 征氏有Zhēng、Zhǐ二音(15,17,63)。参见徵(Zhǐ)姓。 【源】 ①商时有理徵,字德灵,以直道不容于纣而死,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其后有征氏(10,12,17)

  • 读音:càn【源】 见《姓范》(7,9,11,15,17)。【望】 陇西(17,60,418)。【布】 大陆有此姓(91)。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初见於 《姓苑》。注云: “陇西族。”

  • 读音:Yuè【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大全》(91)。北京(91)、浙江普陀(297)、湖北钟祥(388)、河北三河、江苏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运城

  • 申公

    读音:shēn gōng【源】 春秋时楚僭王号,其县尹皆称公。斗克字子仪,谓之申公子仪,屈巫臣字子灵,谓之申公巫臣,其后以申公为氏(7,60)。【人】 申公寿馀,春秋时楚臣(21)。历史上罕见复姓。《

  • 別剌歹

    读音:Biélá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别剌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必噜岱〕(24)。

  • 乞咬契

    读音:Qǐyǎoqì/Jilijisi,Qirqiz,Kirgiz【源】 元时人姓(57)。系今柯尔克孜族之先民。元时谦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流域的民族,在唐时称黠戛斯,《辽史》译作辖戛斯,元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