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ǎo

【源】鄝,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62)。亦见《姓苑》(21)。【变】古时蓼、鄝相通,即蓼氏(60,62)。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姓氏考略》注云: “即蓼氏,蓼、鄝古通。” 鄝,春秋国名,其地有二: ①在今河南唐河县稍西八十里,《左传·桓公十一年》 “郧人军於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蓼,唐陆德明释文: “蓼,本或作鄝。” 此州蓼之 “”,系出姬姓。②在今河南固始县,《左传·文公五年》楚公子燮灭蓼。” 《毂梁传·宣公八年·经》“楚人灭舒鄝。” “舒蓼” 或作“舒鄝”。“舒鄝” 之“”,则为皋陶庭坚之后,系出偃姓。

参见 “” 条。

猜你喜欢

  • 豆豆哇來

    读音:Dòudòuwāilái【综】 台湾土著姓。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赛夏族之原有姓, 豆 豆 哇 来 之 意 为 豆 类, 后 改 姓 豆(65)。

  • 读音:gǒu【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7,9,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为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

  • 多蘭葛

    读音:Duōlán’gé唐代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唐书》: ‘回纥九姓,一曰多兰葛’。一作 ‘多滥葛’; 又作多腊葛。在薛延陀东北,濒同罗江,以部族为氏。”(按:葛

  • 读音:zhì【源】 ①黄帝之子少昊(嫘祖所生)之裔封于雉(故城在今河南南召南),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2)。②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雉,因氏,见《姓考》(17,62)。③系自子姓,殷后有雉氏(1

  • 左丘

    读音:Zuǒqiū左丘氏,源自春秋时鲁国左丘明之后。左丘姓发源于今山东临淄。左丘姓望族居于齐郡,相当于现在山东临淄一带。左丘姓历史人物有左丘明,春秋时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相传曾著《左传

  • 读音:Yīng【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封于应,为侯国,在汝州叶县(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其后以国为氏(7,9,12,17,60)。 【望】颍川、汝南(17,21,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

  • 夫餘

    读音:Fúyú【源】 ①春秋时吴国太子夫概王奔楚,其子在吴,以夫馀为氏。见《风俗通》(6,9,17)。②百济国(古朝鲜)王姓夫馀氏,以国为姓。其先为夫馀之别种(6,12,60,70)。夫馀为古族名,亦

  • 邀揭囉

    读音:Yāojiēluō【源】 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431)。

  • 札?哩

    读音:Zhákūli【综】 辽宁沈阳锡伯族姓,汉姓为张(433)。

  • 读音:Ào【源】 清时蒙古人姓(260)。今汉、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亦作骜(91)。【布】 安徽淮南(362)、浙江江山(325)、河北万全(326)、江西丰城(357)、新干(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