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án

谭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周有谭国,后为齐桓公所灭,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子孙就以国为姓,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二是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巴南大姓有谭氏,盘瓠之后。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境内。谭国灭后,一部分留于山东北部生活,也有一部分谭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吴越地区。两汉时,北方谭氏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谭姓大举南迁,由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以今湖南为繁衍中心。隋唐时,谭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宋元时,谭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江西、湖南三省。明清时,谭姓已遍布大江南北,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今日谭姓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

谭姓历史人物有谭元春,明代文学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其诗文风格幽深孤峭。有《谭有夏合集》。谭嗣同,清末民初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不仅饱读诗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至新疆、台湾等地。游历不仅使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更加热爱,更让他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他认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救中国。于是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遇害。著有《仁学》,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谭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九十三位。


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谱》)

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见《元和姓纂》)

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见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

▲<唐>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谭嗣同,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猜你喜欢

  • 读音:Yīng【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谱》 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Qū曲姓源出有三。一是以地名为姓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国的晋穆侯,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东北),成师的后人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二是夏桀

  • 左毋

    读音:Zuǒwú《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复姓。汉代有左毋霸,王莽时将‘毋’改作‘母’。”(按:左毋,当“巨毋”之讹。《姓氏考略》据《汉书、王莽传》云: “汉有巨毋霸,莽恶

  • 越石

    读音:Yuèshí【源】 春秋时齐贤人越石父之后,见《姓考》(17,62)。《姓氏词典》收载,其注引 《姓考》云: “齐越石父之后。”越石父,春秋时齐景公相晏婴之门客。

  • 读音:Guān【源】 ①夏桀忠臣关龙逢之后,见《风俗通》(1,6,9,12,17)。②关令尹喜之后(6,9,12,17,60)。一说,关尹为周时官名,喜为人名,喜为周时函谷关尹,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 读音:Bèng【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及晋中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 衞慕

    读音:Wèimù【源】 西夏党项一部,以部为姓。【变】《东都事略》称〔米母〕,《续资治通鉴长编》作〔默穆〕(101)。【人】西夏景宗李元昊之母为卫慕氏(24,40)。卫慕山喜,西夏党项卫慕部人,谋刺元

  • 吐古

    读音:Tǔgǔ《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云: “见 ‘吐奚’。”《郑通志·氏族略》注: “吐奚”云:“后魏吐古弼大夫,本姓吐奚……”“吐古”之姓当出於此。

  • 千薩

    读音:Qiānsà【源】 彝族姓,属尔基家支(375)。

  • 羌丘

    读音:qiāng qiū【源】 见《姓苑》(7,9,12,17,21)。【变】 一作〔羌邱〕(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按:疑此本地名,以地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