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áng

【源】 ①周敬王大夫苌弘食采于苌(故城在今河北固安西北),其后子孙以邑为氏(9,12,15,17,60)。②蜀之夷侯有苌氏,见《张禅题名碑》(60,62)。【望】 魏郡、东平(15,17,21,418)。【布】 台湾台北、桃园、屏东(64)、江西定南(407)、北京、河北无极、河南郑州、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苌奴、三国时袁术将(11,17)。苌孕秀,清顺治乙未进士(23)。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介休、临汾,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乳源,云南之通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左传》 周大夫苌弘之后。望出魏郡东平。” 此以名为氏。②《姓氏考略》注引《张禅题名碑》 云: “蜀之夷侯有苌氏。” ③或为苌伯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 注 “苌伯” 云: “……后简为姓 ‘苌’。”

唐代有苌凤,制笔工匠; 后唐有苌从简,陈州人,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代有苌辉,成化举人; 清代有苌仕周,乾隆进士,宜君知县。

猜你喜欢

  • 第二

    读音:dìèr【源】 系自妫姓。汉武帝徙齐诸田于园陵,以门族次第为氏,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见《风俗通》(1,12,60)。【人】 第二从直,唐玄宗时任中尉(21,61)。一说,为第五从直(26)。因

  • 读音:Jiān【音】 又音漏(Lòu),见《姓苑》(7)。【源】 见《姓苑》(6)。亦作蕳。【望】 淮南(17,60,418)。【布】 北京有此姓(91)。【人】 蕑忌,汉时为淮南王长中尉(21,25

  • 明愛特

    读音:Míng’àntè【综】 清正红旗蒙古护军常寿之妻为明爱特氏(260)。

  • 读音:Jiāo【源】①古有胶侯国,在沛之公丘(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14里),其后以国为氏,见《郡国志》(17,62)。②商末贤人胶鬲之后(9,11,12,15,17)。 【望】朝歌(17,60,418

  • 釐連

    读音:Lílián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引《路史》收载,其后分族,为厘氏、釐氏、骊氏。

  • 烏璘

    读音:Wūlí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人】 乌璘满都祐,清镶白旗人,世居科尔沁,顺治中从征浙江有功,授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

  • 扎特黑

    读音:Zhātèhēi【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额穆赫索罗(23,63,180)。【人】 扎特黑海部,清正黄旗人,以征吴三桂等之功,授三等轻车都尉(23)。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乃

  • 八且

    读音:Bāqiě【综】 彝族姓。四川凉山地区有此姓(208)。

  • 呼爾拉特

    读音:Hūěrlātè【综】 清时蒙古人姓(72)。清驻防新巴尔虎正蓝旗中有呼尔拉特氏(259)。【变】 达斡尔族有华拉斯哈拉,似即呼尔拉特之异译(189)。【人】 呼尔拉特多隆阿,清蒙古正白旗人,历

  • 永格萊

    读音:Yǒnggélái【综】 佤族姓。亦作〔羊格来〕(160),世居云南西盟(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