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uó

罗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妘姓,颛顼帝孙祝融氏后裔。祝融的后裔被分为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周朝时,八姓中有子孙被封宜城,建立罗国,后为楚国所灭,其后人遂以“”为姓。二是改姓。北魏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改为汉字单姓罗。清代爱新觉罗氏也有人改姓罗。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罗国被灭后,一部分逃往四川,一部分逃往湖南。逃往四川者又有一支迁入贵州。逃往湖南者在历史上有一支迁往江西,还有两支迁居广东。另外,罗国亡国后,还有部分人从云南迁往湄公河下游。唐朝时,罗姓有人入闽,定居于福建。清代,罗氏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如今罗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

罗姓历史人物有罗裒,西汉时成都大商人。在长安、巴蜀经营商业,几年之间,集聚钱财达千余万。罗隐,唐文学家。工诗善文,作品充满愤懑之情,同情人民疾苦。其诗多用口语,流传较广。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擅长杂文,笔锋犀利,所著《谗书》较有名。罗邺,唐诗人。一生落魄,纵情诗酒。擅作七律,多怨愤之作。与方干、栖白为诗友,与族人罗隐、罗虬合称“三罗”。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传为施耐庵弟子,撰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罗荣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他参与指挥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七十五位。


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又叱罗氏改为罗氏。五代有罗绍威。望出豫章、长沙。(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见《姓氏急就篇》)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见《魏书·官氏志》)

▲<后魏>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五代吴越>罗隐,新城人,诗人。<明>罗贯中,小说家。

猜你喜欢

  • 读音:Yá【音】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362)、山西绛县(324)、山东沂水(332)、新泰(359)、台湾苗栗(64,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老河口,河北之黄骅

  • 盆尼末换

    读音:Pénnímòhuàn《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贾耽《四夷述》注云:“随(按: 原文如此,误,当作 ‘隋’。)开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种,代为酋长。种有二姓:一曰盆尼末换: 二曰奚涤。”

  • 瓦色

    读音:Wǎs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虎尔哈乌拉、叶赫等地(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呼尔哈、乌拉及叶赫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Yǐ【源】 见《姓觿》(17)。即蚁氏(91)。【望】蜀郡(17,418)。【布】台湾新竹、台北(68,261)、福建莆田等地均有此姓。【人】螘硕,字式瓒,福建莆田人(67)。现行罕见姓氏。今福

  • 读音:Chǐ【综】 古善听者䚦俞,见《列子》(7)。《姓氏词典》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列子》有“古善听者䚦俞。”《汉语大字典》音“zhì,《广

  • 兀彌

    读音:Wùmí【源】 西夏人姓。一说,即嵬名氏(240)。

  • 舒賓

    读音:Shūbīn俄罗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 收载,其汉意为“皮大衣”,当指物为姓。

  • 读音:Pān【源】 同藩。见《姓谱》(17)、《千家姓》(418)、《字汇》(86)。【望】 荥阳(418)。【人】 籓俊,明时保宁人,清远令(19,21)。

  • 读音:Tán/Tarn【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五父

    读音:Wǔfǔ【源】 春秋时陈佗名五父,后因氏,见《姓源》(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亦收,其据《姓源韵谱》注云: “以祖辈名字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