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ǐ

米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在今新疆北部与乌兹别克交界一带),唐时其子孙内迁中原,世代繁衍,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形成米氏。二是源于芈姓。北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三是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回族、满族中皆有改姓为“”者。

据米姓的两个来源看,北宋画家米芾考证说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隋唐时西域有米国,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氏。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米姓历史人物有米芾,北宋书画家,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他的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他的画也别具一格,他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宝晋英光集》等。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

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九位。


【源】 ①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称为战国时楚国公族之后,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26,60)。②相传汉时西域米国(即弭秣贺,为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东南)人,入中国者,以国为姓(7,9,12,15)。③唐时回纥仆固部有米姓(7)。④唐时沙陀部有米姓(7,242)。⑤西夏人姓(95)。⑥金时女真人姓石抹氏后改为米氏(71)。⑦清满洲八旗姓舒穆鲁氏后改为米氏(180)。今满族姓(344)。⑧回(176)、台湾土著(65)、东乡(211)、蒙古(344)、土家(387)、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京兆、陇西、高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上述2省米姓约占全国汉族米姓人口33%。【人】 米楷,东汉时人,与田盘、陈耽、薛郭、宋布、唐就、嬴咨、宣褒为八友(15,24)。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仡佬、土家、东乡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 《姓氏考略》注其源: ①其引胡三省 《通鉴·注》 云: “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分为米国,后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望出陇西、高平。②或为芈姓所改,“宋米芾以米为楚国之后。”

唐代有米嘉荣,供奉歌者; 五代有米至诚; 明代有米万钟。

猜你喜欢

  • 读音:Sháo/Shaur,Shau【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Pó【源】 或系婆和、婆衍复姓所改(62)。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临汾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引《唐书》、《新唐书》亦收,未详其源。唐有婆闫、婆固、

  • 尸暹

    读音:Shīxiān《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其注称:“唐有尸暹迷迦。”未详其他。

  • 读音:jǔ【综】 筥光,汉时人,见《印薮》(15,21,22)。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万姓统谱》 收载; 《姓氏词典》据《姓苑》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筥,圆形竹筐。古有筥光,见《

  • 默爾奇斯

    读音:Mòěrqísī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元史·太祖纪》载: “帝征托克托及库楚类汗时,卫喇特部等遇太祖前锋,不战而降,因用为向导,至雅尔达实河讨默尔奇斯部,灭之。” 《

  • 韓吉爾錦

    读音:Hánjí’ěrjǐn【综】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诺木浑之妻为韩吉尔锦氏(260)。

  • 读音:Cāng苍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传说为黄帝之子苍林的后代。二是传说高阳氏有八子,其一子叫苍舒,他的后代以字为姓氏。三是源自仓颉。仓与苍通,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古代的书中也写作苍颉。

  • 瑪古斯

    读音:Mǎgǔsī【源】清蒙古八旗姓(23,63)。【人】玛古斯平第,清正黄旗人,任都统三等男(23,63)。

  • 鴻吉哩

    读音:Hóngjílī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其源不一: ①“本部名,因以为氏。”②“琳沁巴丹子其一曰鸿吉哩,(元)太祖命其子孙因名为氏,亦为鸿吉哩氏。”

  • 读音:yǐ【源】 见《姓苑》(15,21,24)。【布】 台湾(236)、山西解县、大同(62)、平陆(298),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人】 扆昭,明时解州人,永乐庚子科举人,曾任监察御史,见《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