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ǔ

柳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展姓。春秋时鲁国展禽,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城东),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称为柳姓。

柳姓最早繁衍于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鲁国为楚所灭后,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唐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等地,唐高宗时,柳姓入闽。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明代柳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代柳姓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柳姓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为多。

柳姓历史人物有柳恽,南朝梁诗人。少好学,长于文辞,棋艺精湛又善弹琴。其诗清新秀逸,善为游子思妇之辞,尤工写景。柳冕,唐文学家。博学富文辞,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因曾任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工诗,尤擅散文,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擅楷书。初学王羲之,受颜真卿影响较大。书风遒劲刚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柳开,北宋文学家。他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古文,主张作文阐明儒道以教民,为北宋古文运动先驱。柳永,北宋词人。因其长期生活于市民阶层,受歌妓、乐工影响很大,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在宋词方面有着重要贡献。柳亚子,现代著名民主人士,同盟会会员,抗日战争期间与何香凝、宋庆龄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影响很大。

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六十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孝公之裔展禽食采于柳(故城或在今河南濮阳东40里),号柳下惠,后以邑为氏(6,9,12,15,17)。②其先楚怀王之孙心,号义帝,都柳,子孙因以为氏(10,63)。③苗(115,205)、水(125)、彝(130)、蒙古(255)、满(344)、土家(387)、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东(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柳姓约占全国汉族柳姓人口62%。【人】 柳庄,春秋时卫太史(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山东之平邑,湖北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满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注云: “柳氏,鲁孝公之后。孝公生子展; 展孙无骇生展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 ‘惠’,食采於柳下,故谓之 ‘柳下惠’。子孙以邑为氏。楚灭鲁,仕楚; 秦并天下,柳氏迁於河东。” (按: 《广韵》 称: “……鲁为楚灭,柳氏入楚; 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当系出姬姓。

春秋时卫有柳庄,献公臣; 唐代有柳公权,华原人,书法家; 又有柳宗元,散文家; 宋代有柳永,崇安人,词人; 元代有柳贯。

猜你喜欢

  • 读音:lán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汉有太守兰广。《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见《通志·氏族略》)乌落兰氏改为兰氏。(见《魏书·官氏志》)▲<前秦>,事苻洛为将。<唐>

  • 公金

    读音:gōng jīn【源】 系自嬴姓。春秋时秦国公子金之后有公金氏,见《世本》(4,7,9,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出自赢姓。《世本》 曰,‘秦公子金

  • 許兀慎

    读音:Xǔwùshèn【源】 元时人姓(24)。许兀慎,又译〔许慎〕、〔旭申〕、忽神。蒙古迭儿列斤部之一(397),当以部为氏。【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学顺〕(24)。【人】 博尔忽,许兀慎氏

  • 单父

    读音:shàn fǔ《史记,高祖功臣表》有单父圣,以地为氏。(按:春秋时鲁邑单父,故城在今山东单县南)

  • 陳豐

    读音:Chénfēng【源】 帝喾父侨极,娶陈丰氏日褒,生喾,喾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尧,见《路史》(17,60,62)。【变】 亦作〔陈酆〕(17),〔陈锋〕(60,62)。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

  • 蒙古鄂依羅特

    读音:Měnggǔ’èyīluōtè【综】延浩,蒙古鄂依罗特氏,字子馀,清时人,善骑射,汉姓文,官至协领(72)。

  • 彭佳

    读音:Pénɡjiā【综】 清镶白旗包衣铺副穆尔萨之妻为彭佳氏(260)。

  • 读音:yù【源】 愈豆氏所改(62)。【布】 河南林县(343)、北京、上海(91)、台湾新竹、台南、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愈植,宋宝庆中知高安县军事(15,21)。现行较罕见姓氏

  • 读音:Yuán元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二是改姓。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北宋时赵匡胤父名玄朗,下令天下玄姓改元姓。三是出自殷商元铣之后

  • 伯要歹

    读音:Bóyào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巴雅尔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