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áng

杭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姒姓。大禹封支子于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其后人便以国名命姓,称作航姓,后来以木旁代替舟旁,遂成杭姓。二是源于抗姓,抗、杭同源,属于改抗姓为杭姓。

杭姓发祥于安徽宣城一带。东汉东乡侯杭徐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杭氏都以安徽、浙江为聚居之地。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沿海地区迁徙。当今杭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东北地区。

杭姓历史人物有杭徐,东汉丹阳人。初任宣城守长,所管地区社会秩序良好,盗贼全无。政绩卓著,后升为中郎将,因功封东乡侯。杭淮,明朝人。志洁行廉,诗风清峻。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著有《双溪集》。杭世骏,清朝著名学者,雍正年间举人。博览群书,擅长诗文,乾隆年间举博学鸿词,为翰林编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本“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著有《石经考异》《史记考异》《汉书疏证》等。

杭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三位。


【源】 ①春秋时越王之后有杭氏,见《姓考》(17,62)。②《说文》云:杭为抗之重文,故抗、杭原为一字(60)。杭氏出自抗姓。③蒙古族姓,居内蒙古太仆寺左旗(255)。【望】番阳(17,418),丹阳(6,60)。【变】一作邟(17)。【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杭徐,一作抗徐。汉时丹阳人,长沙太守,封东乡侯(21)。杭琪,明时山东人,洪武中任户部尚书(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东平、龙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广东之高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于 《姓苑》,称:“杭氏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据此,《姓氏考略》 云: “ 《后汉书·度尚传》 作 ‘抗徐’; 《江南通志》作 ‘杭徐’;《尚友录》抗徐、杭徐并收; 《图书集成·氏族典》承之; 《通志·氏族略》 ‘抗氏’ 下云:‘后汉泰山都尉抗徐。’; ‘杭氏’ 下云: ‘宋杭开,饶州人。’ 是杭姓殆始于宋时。考 《说文》 ‘杭’ 为‘抗’ 之重文。徐铉云: ‘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

《尚友录》 云: “杭、馀杭商者,吴中多此姓。”则此当以地为氏。

宋代登科杭开,饶州人; 元代有杭和卿,钱塘人; 明代有杭济,宜兴人,诗人; 清代有杭世骏。

猜你喜欢

  • 星野

    读音:Xīngyě现行罕见复姓。今辽宁省昌图县有分布。本日本人姓,入中国籍。遂以星野为姓。此姓系昌图县公安局提供。

  • 斡兀立

    读音:Wòwùlì【综】元时人姓。海迷失,斡兀立氏,元定宗贵由皇后。定宗崩,临朝称制三年馀,宪宗二年赐死(399)。一说,系斡亦剌部长忽都花之女,姓斡亦剌氏,名斡兀立海迷失(397)。

  • 读音:xìng【源】 见《姓苑》(7,9,12)及《元和姓纂》(11,15,21)。春秋时齐大夫采邑,因氏,见《姓考》(17)。王子朝攻瑕及杏,瑕、杏均为周邑,见《左传》(17)。【望】 渤海(17,

  • 洪克羅

    读音:Hóngkèluó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收载,世居松花江地方,后为单姓“何”。(按: 《清通志·氏族略》 无洪克罗氏,而有洪罗氏,然所出有别。姑兼收。)

  • 读音:Yóu/Yu【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读音:Zhēng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其源:①其据《姓谱》注云:“以乐器为姓氏。钲,古代一种乐器,用铜制作,在行军时敲打。”②又引《姓氏考》注称:“以官名为姓氏。‘当是古代军中掌管

  • 公玊

    读音:Gōngsù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玊,音 ‘肃’。黄帝时公玊带造明堂”。且将其归入 “以鲁人字为氏” 之列,不详其意。《史记·武帝纪》: “上欲治明堂奉高

  • 莫耐婁

    读音:Mònàilóu【源】似即莫那娄氏之异译。 【人】莫耐娄悦,北魏高祖时监御令,见《金石萃编》(70,242)。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莫那娄”云: “一作‘莫耐娄’。代

  • 孫江

    读音:Sūnjiāng《中国姓氏辞典》 收载,其注云: “当代复姓,今江苏丹徒有此姓,名孙江一丽。孙江一丽的父母为丹徒县大港镇普通农民。她出生时为一连体婴儿,后在镇江医学院医务人员和政府的

  • 鹿勃

    读音:Lùbó【综】 北魏时将军鹿勃早(62),亦见《北史》(7,17)。《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未详其源。《北史》有鹿勃早,邓恒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