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óng

弘姓源于祖上名字。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为国君所器重,其后世子孙遂以弘字为姓。

弘姓早期活动于河南。

弘姓历史人物有唐代高僧弘忍,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清代诗画家弘,号一如居士。善画山水花木,也善书法,尤其擅长篆隶,工诗词。

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二位。


【源】 春秋时卫大夫弘演(一作弘延)之后,见《风俗通》(1,7,12,17)。【变】 ①唐时避讳改为洪氏(7,17),一说,改为李氏(60)。②宋时庙讳中六姓之一,改为〔��〕(9)。【望】 华阳(17,418)。【布】 台湾台北(64,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弘恭,汉时沛人,宣帝时中书令(1,12)。弘咨,三国时吴国孙权之姐夫(1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朔州、忻州、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风俗通》 云: “卫大夫弘演之后。”此以名字为氏。《郑通志·氏族略·总论·避讳》又载: “弘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氏。” (按: 明皇讳“隆基”,不知其何以讳“”而不讳“”,《姓氏考略》 曰: “唐避讳,改李氏。”《姓氏词典》 云: “唐高宗李治之子李弘,曾立为皇太子。” 因讳“”,较郑樵所说有理。) 又,《姓氏词典》 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宋朝避讳,改为洪。今居丹阳 (今江苏境内)、豫章者是也。’ 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宋初追尊为宣祖。”

汉代有弘恭,中书令; 三国时吴有弘咨,曲阿人; 晋代有弘讷。

猜你喜欢

  • 尾勺

    读音:wěi sháo【源】 周成王分于鲁公有商民六族,其一为尾勺氏,见《左传》(7,12,17,60)。【人】 尾勺携,东汉尚书郎(6,26)。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据《左

  • 读音:Bái【源】 百济(朝鲜古国)人姓,见《会韵》(7,15,17,80)。历史上百济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古代朝鲜百济国的姓氏。《集韵》中有记载。”《姓氏词典》亦注云:

  • 读音:Shào邵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秦并六国,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 读音:Nǎi【源】 一说同“迺”(91)。亦见《中华姓府》(63)。【布】 广西隆安(62)、钦州(364)、马山(346)、平果(394)、湖南衡阳(62)、江苏武进(314)、河北隆化(344)、

  • 读音:Jiāo【源】 广东有蕉岭县,或以地名为氏。又,或以芭蕉为氏,如楀氏之类(62)。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布】 广东泰宁(295)、台湾(68、261)、山西永和等地

  • 读音:qī【源】 ①古诸侯防风氏之后(17,21,60)。虞、夏、商时汪芒氏(亦称汪罔),周时长狄,亦称长翟,即春秋时鄋瞒,均为漆姓。春秋时鄋瞒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北(62)。②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大夫食采

  • 读音:Táng【综】源出不详,江苏武进(314)、江西广丰(328)、浙江开化(310)、余姚(389)、安徽淮南(362)、台湾彰化、宜兰、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

  • 读音:Chí【源】 以虫名为氏(60)。【望】 齐郡(17,418)。【人】 蚳鼃,战国时齐大夫(17,21,61)。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 《姓氏词典》据《姓觿》亦收,其注云: “以虫

  • 读音:jī祭仲之后。(见《路史》)

  • 巴魯爾

    读音:Bālǔ,ěr【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红旗中有巴鲁尔氏(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