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ì

【源】 ①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9,11,21,60)。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7,12)。 ②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7,11)。当以国为氏。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 ③北魏时改姒先氏为姒氏(27)。又,北魏时渴侯氏后改为姒氏(6,21)。但据今本《魏书·官氏志》载,渴侯氏改为缑氏(27,70),并非改为姒氏。【望】 辽西(418)。【布】 陕西城固(383)、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人】 姒敬叔,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于鲍(21)。姒昂,明时蒲州人,正德举人,官通判(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之嵊县、四川之长寿、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先》、《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伯鲧之姓。鲧为尧崇伯,赐姓姒氏。其子禹,受舜禅为夏家,至桀而绝。杞国为姒姓之后。王莽时封夏后辽西姒丰为章功侯。” 《姓氏考略》据《论衡》注云: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姓。”“薏苡” 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为卵形,果仁白色,叫薏仁米,可供食用和药用。俗或称“药玉米”、“回回米”。吞薏苡而孕,传说而已,不足为训。仅供参考。②郑樵又注: “姒先之为姒。”“姒先”,或作 “似先”,高丽族姓氏,故此 “”则出自高丽族。

元代有姒庸道,陕州人,米脂知县; 明代有姒昂,襄阳通判。

猜你喜欢

  • 烏喇特

    读音:Wūlǎtè【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见《国史·内扎萨克传》(23)。②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出翁克都济讷尔、哈达等地(23,63,260)。【变】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那英泰之妻为乌拉特氏,镶白旗蒙

  • 读音:Pō【综】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姓氏词典》引 《新元史》亦收,未详其源。元代有泼皮罕。

  • 年逈

    读音:Niánjiǒng【综】 清正蓝旗蒙古护军克什布之妻为年迥氏(260)。

  • 暴伯

    读音:Bàobó【源】 周大夫暴伯之后,见《姓源》(17,62)。《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未详其他。

  • 阿史那

    读音:ā shǐ nā【源】 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后属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疆北土,盖百余年。至隋时,突厥可汗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至唐开元

  • 读音:wǎn【源】 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皖(故城在今安徽潜山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60,62)。【变】 一作晥(60)。【布】 浙江上虞(279)、安徽淮南(362)、北京、四川

  • 读音:Nóng【源】 ①神农之后,见《风俗通》(1,9,11,15,17)。神农即厉山氏,有子曰农,能殖谷(16),当以古人名为氏。②清时广西太平府(故治在今广西崇善)土司农姓,始于明朝(72)。③满

  • 读音:Yuān【源】 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62)。《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 吉侯

    读音:Jíhóu【综】 彝族姓。属金古家支,居云南宁蒗、永胜等地(375)。

  • 读音:Jiàn/Jiann,Jyan【综】 黄庭坚为晁补之父端友撰墓志铭云,公讳仲偃,库部员外郎枧文元之母弟也(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