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uán

全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全椒,今属安徽;古全州,在今广西全县;全山,一作泉山,在福建浦城县东北。这三地的居民有以地名为姓者,称全氏。二是以官职名为姓氏,出自泉姓。古称钱币为泉,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泉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为全姓,称全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名为姓,改姓为全氏。

全姓在汉朝时落籍于浙江钱塘,是当地的望族。三国时期,全姓已遍布吴地。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

全姓历史人物有全琮,三国时吴国名将。文武双全,智勇过人,曾指挥多场重要战役,极受孙权赏识。当时中原避难南方者,全琮倾家财以赈济避难者,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全祖望,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乾隆元年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辞官归隐专心于学术,收徒讲学,生徒遍布大江南北。曾于绍兴蕺山书院讲学,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于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他师法黄宗羲,又受万斯同影响,醉心于宋和南明史事,尤好搜罗古籍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有《鲒琦亭集》及《外编》《诗集》《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等。

全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三位。


【源】 ①以地为氏(60,62)。金置全州,故城在今内蒙古喀拉沁旗。②系出周官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为全,见《鲒琦亭集》(60,62)。③元时阿鲁浑萨里,其父字万全,遂以全为氏(60)。阿鲁浑萨里,元时畏兀人,后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卒谥文定(61)。④清满洲八旗姓全佳氏后改为全氏(180)。今满族姓(344)。⑤瑶(122)、蒙古(344)、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京兆(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湖南、河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全姓约占全国汉族全姓人口76%。【人】 全柔,东汉时钱塘人,灵帝时尚书右丞。子全琮,为三国时东吴东安太守,右大将军(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及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傣、壮、朝鲜、锡伯、拉祜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中文大字典》 注引 《鲒琦亭集·全氏世谱》 云:“全氏,出自 《周官》 泉府之后。以官为氏。其后以同音,通于 ‘全’。” ② 《姓氏考略》 云: “当以地为氏。” 《姓氏词典》 称: 古以 “”命名之地有三:“全椒,汉代县名,今属安徽; 古全州,即今广西全县; 全山,在福建浦城县东北六十里,一作泉山。”③或为元代色目人辉和尔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 元鄂尔根萨里 ( 《姓氏考略》 引作 “阿鲁浑萨里”),辉和尔人,以父字万全”,“遂为全氏”。④又注: “ 《忠义传》盘萨勒,全氏,高昌人。”高昌,西域国名,治高昌县。在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哈拉和卓堡,元初为回鹘族政权,成吉思汗起,高昌首先归附。此则出自回鹘族。⑤或为清代满族姓全佳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 《中国姓氏大全》 称 “清爱新觉罗氏郑亲王后人有改姓全者。”

三国时魏有全琮 (此从 《辞源》。《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 “吴有大司马全琮。”); 吴有全柔; 隋有全元起,医家; 元代有全廉孙; 清代有全祖望。

猜你喜欢

  • 大成

    读音:dà chéng【源】 相传为夏禹之师大成执之后,春秋时晋有大成氏(60,62)。【人】 大成午,战国时赵相(2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刘向《新序》云: “禹师大成执

  • 读音:Suǒ【源】①古有琐国(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郑大夫食采之邑,后因氏,见《姓考》(17,60)。②唐时奚人姓。本为部名,后以部为氏(60,242)。【布】四川成都有此姓(91)。【人】琐高,唐开

  • 读音:qiān鲁闵损子骞之后,其孙文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出自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其孙文以王父字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 八魯忽歹

    读音:Bālǔhū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 作“巴尔固岱”。

  • 读音:pèi【音】 亦音贝(Bèi)(7,17)。【源】 ①夏王支庶封于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因氏,见《姓源》(17)。②系自子姓。商汤之裔有沛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Ø

  • 茹蓮

    读音:Rúlián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万姓统谱》云: “茹莲回谏,洪武中长沙知府。”“回谏”,或引作“回谦”。一作“茹连”。

  • 读音:yē【源】 ①见《姓苑》(15,21,60)。 ②西夏人姓(240)。【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江西广丰(328)、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西安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

  • 东丘

    读音:dōng qiū以所居为氏。剡县人有东丘姓。(见《姓苑》)

  • 读音:Zhǎo【源】 ①前秦至隋初的关中地区有爪姓,系非汉族姓(78)。 ②彝族姓(129)。亦见《新编千家姓》(73,91)。 【布】云南巍山有此姓(130)。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新

  • 登徒

    读音:dēng tú【源】见《姓苑》(17), 【人】登徒直,见《战国策注》(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云:“姓也。即司徒。盖司徒,古籍有作申徒、申都者,又作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