㬊
【源】 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㬊氏(8,11,17,60)。【望】 荆州、邱陵(12,17,21),江陵(418)。【布】 唐时荆州多此姓(7,60)。【人】 㬊清,晋时中郎将(15,21)。㬊仪,明时湖北宜都人,弘治贡士,任江西吉安府照磨(21,24)。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云: “楚公族有㬊氏。”此当系出芈姓。郑樵注云: “音 ‘缓’ ……望出荆州。今江陵多此姓。”
晋代有中郎将㬊清; 又有宁州剌史㬊静; 宋代有㬊渊, 朱熹门人。
【源】 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㬊氏(8,11,17,60)。【望】 荆州、邱陵(12,17,21),江陵(418)。【布】 唐时荆州多此姓(7,60)。【人】 㬊清,晋时中郎将(15,21)。㬊仪,明时湖北宜都人,弘治贡士,任江西吉安府照磨(21,24)。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云: “楚公族有㬊氏。”此当系出芈姓。郑樵注云: “音 ‘缓’ ……望出荆州。今江陵多此姓。”
晋代有中郎将㬊清; 又有宁州剌史㬊静; 宋代有㬊渊, 朱熹门人。
读音:Yè【源】 系自姬姓。古有邺国(故城在今河南临漳西40里),见《姓考》(17,62)。春秋时为齐邑,后因以为氏。【望】 魏郡(418),荥阳、武陵(7,17,62)。【布】 四川成都(91)、浙
读音:rú【源】①颛顼长子,高阳孺帝之后有孺氏(14,60,62)。②孔子弟子孺悲之后(7)。③汉宣帝玄孙孺子婴之后,或因以为氏(62)。亦见《姓苑》(9,15,21)。【望】东鲁(418)。【布】四
读音:Xiàjūn【源】 春秋时晋栾黡为下军大夫,治下军,其支孙以为氏(6,12,17,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支孙因氏焉。
读音:Qūmù【综】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注音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Àisuì【源】 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见《路史》(17,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路史》云: “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此当系出子姓、微子,乃殷纣王之庶
读音:Túgǔlè【综】 元时人姓。元太师广平贞宪王之妻图古勒氏封王夫人(24)。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太师广平贞宪王妻图古勒氏。”此“以姓为氏”,未详其他。
读音:xiàruò门巴族姓氏。历史上父系氏族名,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门巴族》有载,未道其详。
读音:Bǐdì【综】 拉祜族姓。世居云南金平茨通坝乡大寨,汉姓为马(134)。
读音:Pí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浙江萧山(209)、宁夏中卫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红安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Mā【综】 源出不详。福建福州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此姓系芷江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