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顽石庐经说

顽石庐经说

十卷。清徐养原(1758-1825)撰。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今德清县)人,经学家。精于三礼,宗郑玄之说而多所发明,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阮元任浙江巡抚,延请他校正《仪礼》。亲殁,不仕卒。除本书外,还著有《周官故书考》四卷、《仪礼古今文异同疏证》、《论语鲁读考》一卷、《律吕臆说》一卷、《顽石庐文集二册》不分卷。本书研求经义,考证经文,用力颇勤,但片面之见,固自难免。如《易论》援引《系辞》:“居则观其说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认为读《易》的人应兼此二法,但不可能有舍弃卜筮而谈《易》的。又说《易》不同于其他各经的地方,在数方面,而不在理方面。《荀子·大略篇》称:“善言《易》者,不占”,此话就不足为据。《鲁论》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难道孔子的话不对吗?至于其《古文尚书辨》,认为东京古文不是传自杜林,《后汉书·杜林传》说:“林前于西州得漆书一卷”,按古文《尚书》共四十六卷,杜林所得仅仅一卷,只传一卷书,能说他有关全经的授受吗?又《尚书论》认为杜林是小学家之祖,不是古文《尚书》之祖。这些都是确论。又如《明堂论》,认为明堂之制并不“明”,是由于室制不明,《考工记》说是五室,《大戴记》说是九室十二堂,二者之言,各有所当,虽然存异,但并不损害其相同。从郑氏开始不得其制而妄加解说,而且认为九室是秦代所增加。因此讲论明堂之制,必须先辨明郑氏的错谬,郑说既破,那么明堂之制自然就会明了。而上述《考工记》、《大戴记》二书之说所异而又相同的地方也可得以发现。其“禘祫辨”,则援引《礼记》的《大传》、《曾子问》作为依据,驳斥郑、王大小之妄言,纠正杜、孔无祫的谬误,辨明小戴时祭、赵氏追祭之错,都未免过于自信。其“凫氏为钟说”,认为《考工记》的钟体钲鼓之制,郑君只就一面而论及,于义似有未协,而程瑶田之说却发前人之所未发。养原论经,非难郑学,随处可见,于此书可见一斑。近儒郑珍也曾著有“凫氏为钟图说”,申明郑注之义颇为中理。按:制器一事,其是是非非极易明了,只要付诸实验,即可定论,但两千年来却没有一个人去大胆一试。有《皇清经解续编》本(南菁书院本、蜚英馆石印本)。

猜你喜欢

  • 武宣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高攀桂修,梁士彦纂。高攀桂,陕西西澄人,嘉庆十一年(1806)任武宣知县。梁士彦,广西武宣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旧志创修于邑人梁任隆,县令王锡九序,但未及刊行。康熙二十六年(

  • 史取

    十二卷,明贺祥撰。贺祥字长白,长沙(今属湖南省长沙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史取》共分成六类:曰世诠、曰世评、曰经世、曰性行、曰成务、曰杂记。六卷之下又分成四十八个子目,虽为史评类,在体例上却与说部相类

  • 师旷占

    一卷。春秋时晋人师旷(生卒年不详)撰。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属河北省)人。目盲,自称瞑臣,又称盲臣。为晋国掌乐大师。师旷之书,《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后汉书·苏竞传》有“猥以师旷杂事”

  • 山西通志

    ①三十二卷。明杨宗气修,周斯盛纂。杨宗气,字钟山,陕西延安卫(今陕西延安)人。周斯盛,宁州人。嘉靖四十年(1561)以进士任山东提学副使,筑河汾书院,集隽异士肄业其间,月有课,季有试,文教大兴。《山西

  • 人学

    一卷。美国李约各撰,美国林乐知等译。此书首篇论述人在万物间的位置,接着分资粮、权能、真实、公义、华美、仁爱、永生七章,分别论述人的生活、思想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是作者为教会中人演述哲理之作。书中多驳斥

  • 书经节解

    二卷。清蒋绍宗撰。在书的卷首有蒋绍宗的“自序”、“总论”和“读书偶记”。上卷是《虞书》、《夏书》、《商书》,下卷是《周书》。蒋绍宗此书也攻击伪《古文尚书》,但不依附梅鷟、阎若璩之说,而专就《今文尚书》

  • 书传补商

    十七卷。清戴钧衡撰。戴钧衡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在卷首的撰述条例中,戴钧衡曰:“殷盘周诰,诘曲聱牙,历汉迄今,义多未显。《微子》、《金縢》、《多士》、《君奭》、《

  • 献县志

    ①八卷。清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刘征廉,字季顽,江西太和人,曾任献县知县。郑大纲,南和人,曾任献县儒学训导。康熙十年(1671)刘征廉任献县知县,十一年檄修通志,刘征廉遂参考明万历献县志,成书八卷。康熙

  • 尔雅谷名考

    八卷。高润生撰。润生字雨人,号幕坡,固安(今谷河北)人。光绪庚寅(1890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至给事中。是编所释谷名均见于《尔雅·释草》,《尔雅》所无者,则汇为“附考”。经文注疏,悉从阮

  • 论语蔡氏注

    一卷。晋蔡谟(312-387)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晋学者,官至司徒。曾参加议定东晋宗庙制度,又汇总应劭以来《汉书注》为《集解》。谟注《论语》不见于史志。江熙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