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钦定皇朝通志

钦定皇朝通志

一百二十六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志》。是书共分二十略,计有“氏族略”十卷,“六书略”三卷,“七音略”四卷,“天文略”六卷,“地理略”八卷,“都邑略”四卷,“礼略”十二卷,“谥法略”八卷,“器服略”六卷,“乐略”二卷,“职官略”八卷,“选举略”三卷,“刑法略”六卷,“食货略”十六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八卷,“图谱略”二卷,“金石略”七卷,“灾祥略”三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卷首有“凡例”十二则。宋代郑樵曾撰《通志》二百卷,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谱略、列传等目,记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又有清代三通馆奉敕所修《续通志》,门类沿袭《通志》,记事上接《通志》,止于明代。是志则上起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止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不但体例与《通志》、《续通志》相比,省去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而且细目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简和增补。如“都邑略”,《通志》载四裔,是志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通志》分为三等二百又十品,是志仅录尊谥与赐谥;“金石略”,《通志》分载泉币、钟鼎彝器款识和诸家碑刻,是志只收御定诸帖及奉敕石刻;“天文略”,是志细述历数、仪象,比《通志》全面,“地理略”,是志备载各地河流,比《通志》详细,“六书略”,是志则记有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当然是志的价值不能与《通志》相比,但其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是志记事起止年代与《清朝通典》相同,两书相较,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作用与价值也大体相仿。是志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是志影印精装一册。

猜你喜欢

  • 时事新论

    十二卷。英国李提摩太(详见《西铎》)撰。李提摩太曾于光绪十六七年间(1881-1882)主持《天津时报》之馆务,常撰文议政,持富民强国之说,其他报刊多转录之。1886年,他将五年间在《天津时报》上发表

  • 史疑

    四卷。明宋存标撰。宋存标,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人,字子健。崇祯间贡生,候补翰林院孔目。著有《史疑》《国策本论》。其书取《三传》、《国策》、《史记》、《汉书》及诸杂史,且摘取其事迹而论列之。例如将项

  • 九华山志

    十二卷。清李灿撰。李灿,康熙年间曾任池州府知府。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高千丈,周围百八十里。旧名九子山。唐人谓其山有九如莲花,始易今名。道书为第三十九福地。明顾元镜曾撰九华山志。李灿以其谬误甚

  • 借月山房汇钞

    十六集,一百三十五种,二百八十三卷。清张海鹏(详见《学津讨原》)编辑。张海鹏既辑《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后,又于嘉庆十七年刻成本书,专收明清两朝撰述,与前二书收辑范围不同,包括经说、杂史、传记、诸子

  • 成都名画记

    见《益州名画录》。

  •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

    十二卷。宋元之际胡三省(1230-1302)撰。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

  • 娱亲雅言

    六卷。清严元照(1773-1817)撰。元照字修能,号九能(一作久能),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经学家。诸生。治经史务实学,熟于《尔雅》,为诂经精舍高材生,深得阮元、朱珪赏识。曾尽卖所有书,得钱二十六

  • 十八家诗钞

    二十八卷。清曾国藩(1811-1872)选注。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等职,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指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

  • 汲古丛语

    一卷。明陆树声(1509-1605)撰。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又号适园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初冒林姓,及贵乃复陆姓,家世业农。陆树声小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第一。历任太常

  • 春秋世学

    三十二卷。明丰坊(见《古易世学》)撰。该书自称因其祖先、宋御史中丞丰稷之《案断》而为之释义,故名世学。但丰稷并无《案断》之书,历家书目亦不见著录,显是伪托。坊平生喜作伪书,常于诸经窜乱篇章,别为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