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常谈

释常谈

三卷。佚名撰。书成于宋代之前。所辑录多为史籍中的称谓、成语等。每条均解释语意,考辨典故,颇有条理。有1927年武进陶氏刊《百川学海》本。

三卷。撰人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曾著录《续释常谈》二卷(当为二十卷),谓其书为龚颐正撰,又谓昔有《释常谈》一书,不著撰人名氏,今故以续称。据此可知,此书之作在龚颐正之前,当出自北宋人之手。此书卷首有作者自序,谓“陪佳客之谈谐,与儒士之言论,理涉隐谕,不究津涯,几至面墙,真可痛惜,遂采古经之秘义,掇前史之奥词,”撰述成编,“随目注解,总得二百事,名曰《释常谈》。”今检其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仅记投笔、甲第、玉润、东床、狐假虎威、铜臭、风马牛等一百二十六事,或是后人病其冗滥有所删除,或是流传过程中有所散佚,不得而知。明人谢肇淛《文海披沙》评价此书时说:“其中援引芜陋,极有可笑。至以鹅为右军,筋为赵达,盲为小冠子夏,患瘿者为智囊,醉为例载,觅食为弹铗,五迁为盘庚,子死为丧明,聋为纩,皆谬误不经,似村学究所为,其引负荆一段,尤以打鼓上场人语也”(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清修《四库全书》时,亦谓其书记载谬误颇多,“如谓程普为程据,谓夫妇不睦为参商,谓戴帽为张盖,卸帽为倾盖,谓凤兮凤兮为孔子之语,谓屣步为不乘鞍马,谓膏肓之疾为晋悼公,谓秦医为卢医,谓董宣封强项侯,谓饮酒烛灭为绝缨,谓自称己善为自媒。齐东之语,展卷皆是,尚不止谢肇淛之所摘”(《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基本上否定了此书。书中记载当时常言俗语之意,或许是当时某些地区流行的方言俗语,而与通行语言大相径庭,亦未可知。读其书,或可了解当时语词之不同,或可广见闻,不可尽废矣。《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谓“灾黎祸枣,流传五六百年,说事事不可理诘者矣”,其意义正在于此。今传本主要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说郛》、《五朝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居家必备》等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河溯访古记

    十六卷。元乃贤撰。顺帝至正五年(1345),他自浙江绍兴出游,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各地,考察古迹,撰成此书。内容不仅限于考古,还有当时典章制度的记载,“于今京都国家之典礼、官署城池,庙廷祭

  • 金石莂

    不分卷 清冯承辉撰。冯承辉,字少眉,清嘉道间云间(今属上海市)人。此书录冯氏“古铁斋”所存三代至宋之金石,有盘、敦、鼎、戈、镜及砖瓦之属,凡有文字可资考证者,悉照原本仿摹上版。唯古钱历代甚多,仅录刀布

  • 汉隽

    十卷。宋林钺编撰。林钺乃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摘取《汉书》中古雅字词,分类排纂为五十篇,每篇以篇首二字为篇名。作者自称全书“详其事”、“玩其词”,实际上犯了割裂字句、漫无端绪

  • 玉笥集

    ① 九卷。元邓雅(1328-?)撰。邓雅,字伯言。籍贯未详。曾与梁寅游。此集即寅所勘定。诸家书目未见著录,唯此抄帙流传。卷首有梁寅序及答书一首,又何淑、丁节,戴正心序各一首,谢观题词八首,皆极相推挹。

  • 浮溪集

    三十六卷。宋汪藻(1079-1154)撰。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历迁著作佐郎。钦宗时,召为屯田员外郎。高宗即位,召试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

  • 历代制度详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县)人。吕好问之孙。小时性情急躁。一日,读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平时的愤怒,一下都消解了。与朱熹、张栻很友好。被称为“东

  • 切字释疑

    一卷。清方中履撰。方中履字素伯,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以智之子,中通之弟。幼从父游于方外,晚年筑“稻花斋”于湖上,专心著述,所著《古今释疑》十八卷,入《四库全书提要·子部杂家存目》。案《古今释疑

  • 能改斋漫录

    十八卷。南宋吴曾(生卒年不详)撰。吴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应试不第,绍兴十一年(1141),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后历敕令所删定官、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工部郎中等,后出

  • 化书

    又名《齐丘子》、《谭子化书》,六卷。南唐谭峭(生卒年不详)撰。谭峭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属福建)人。早年爱好诸子、黄老之学,不求仕禄功名,后出游终南山,并遍历名山,不复归故里。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

  • 更生吟

    不分卷。明高名衡(?-1642)撰。高名衡,字平仲,号鹭矶,山东沂州(今临沂)人。生年待考。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城守功,晋兵部左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沂州被破,名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