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

释名

八卷。东汉刘熙撰。《隋书·经籍志》载《释名》八卷,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释名》,注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隋书·经籍志》于《大戴礼记》下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宋《册府元龟》亦沿袭是说。宋李石《续博物志》作“汉博士刘熙。”据以上材料可知,《释名》为刘熙所撰无疑。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人。关于他的仕履,有“安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及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的传记,说明刘熙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征士”之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是著名于时的隐逸征士。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云:“(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许慈传》云:“(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许靖传》云:“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211年),转在蜀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前,可知早在建安十六年前,刘熙已至交州。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其中之一。其所终不详。依刘氏之声名几与郑玄、祢衡之伦比肩推断,刘熙不仅生当汉世,其殁或亦在汉末。清人毕沅《释名疏证序》怀疑刘熙“或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注《蛾术编》谓刘氏“必为三国时人”之说不能成立。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194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203年)之前的九年之中,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刘熙撰《释名》本无疑问,但《后汉书·文苑传》有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的记载。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代早于刘熙。然刘珍所撰《释名》,各史志皆未著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故清钱大昕、郝懿行等皆认为“刘珍撰《释名》”是范晔的谬说。张澍、汪之昌则认为刘珍《释名》久已失传,今本《释名》确为刘熙所作。刘熙《释名序》谓书凡二十七篇,今本正文亦二十七篇。但今本未必是完整的,序文所载篇数,恐系后人据残本篇数所改。前人论点有二:①《三国志·韦曜传》谓《释名》论“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故韦昭所见《释名》当有《释官爵》一篇,今本阙;②唐宋诸书所引韦氏《辨释名》诸条多有辨官爵之辞,可证《释名》原本确有释官爵文字。今本《释名》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而无《尔雅》之《释诂》、《释训》、《释言》、《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篇。由《释亲》广为《释长幼》、《释亲属》。由《释器》广为《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由《释地》广为《释州国》、《释道》。而《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则与《尔雅》相仿佛。《释形体》、《释恣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曲艺》、《释疾病》、《释丧制》,则为《尔雅》所无。“所释名物典礼计一千五百二事,虽不完备,亦可略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矣”(胡朴安语)。《中国训诂学史》曰:“其内容之大体,已超轶《尔雅》之外,毕氏沅谓其书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其辨晰名物典礼,时出于《尔雅》《说文》之外;即同一名物典礼,而称谓殊异者亦颇有之,盖因时代更易,称谓遂别;亦有称谓虽同,以声韵言语之流变,而说解遂别。至于每篇之内容,虽未能纤细具备,其书在《尔雅》、《小尔雅》后三百余年,在《说文解字》后略一百年,当时之名物典礼,颇有可以资参考者。”刘熙《释名序》曰:“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释名》一书旨在探索语源,即采用以音求义方式推求语词音义的来源而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之意。《释名》与《尔雅》、《说文》不同,几乎全用声训。清顾广圻《释名略例》析《释名》条例有二:曰本字、曰易字。清张金吾《言旧录》复增借字一例。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析为十八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析三类九例。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谓音训之例为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为训。《释名》是一部有很高价值,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又存在严重缺点的著作。《释名》训诂保留了古训古义,保存了大量语音材料,保存了不少汉代方言材料,这些内容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释名》往往任取一字之音以附会另一音近之称,对事物命名之意的解释“颇伤于穿凿”。刘氏受到谶纬之学等的影响,有些说解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宣扬了错误思想。《释名》一称《逸雅》。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名曰《五雅》。以其他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其类。《释名》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五雅》本、吴志忠刊本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刻本。诸本缺讹均甚。长洲吴氏所刻顾千里校本较善。

猜你喜欢

  • 雪航肤见

    十卷,明赵弼撰。赵弼,字辅之,南平(今属福建省)人,雪航是他的号。该书成于正统、景泰年间,杂论史事上自羲农,下及有宋,论多迂阔,亦颇偏驳。此书有马裕家藏本。

  • 说文重文管见

    一卷。近代萧道管(1855-1907)撰。道管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为陈衍之妻室。著作尚有《列女传集解》,《然脂新话》、《诗古文辞长短句杂记》、《萧间堂札记》等。是编前有壬子(1912年)重阳陈衍序,

  • 孟亭编年诗

    不分卷。清王箴与(1693-1758)撰。王箴与,宝应(今江苏宝应)人。康熙五十一(1712)年进士。雍正十三(1735)年官卫辉,以官事下狱,旋释还。王箴与还著有《木清阁文稿》,《诗意存》,《春秋意

  • 通志堂经解提要

    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关文瑛编。关文瑛,字童全,号嗣守斋,籍沈阳,曾任东北师大中文系教授,1966年去世。作者以《通志堂经解》传本渐稀,仿沈豫(1778-1848)《皇清经解提要》的名称,费时三月,

  • 春秋内外传筮辞考证

    三卷。清章来撰。章来,娄县(今上海松江)人。该书考证《左传》和《国语》中所载《周易》筮辞。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

  • 乐庵遗书

    四卷。南宋李衡(1100-1178)撰。李衡字彦平,号乐庵,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绍兴年间,进士及第,授吴江主簿,后知溧阳县。隆兴二年(1164)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知婺州、侍

  • 圣学宗传

    十八卷。明周汝登编。汝登字继元,又字海门,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司卿。该书乃是一部揉合儒释二教的语录著作。据《明史·儒林传·王畿传》后所附之明儒学流派称,

  • 尚书义疏

    无卷数。蒋家驹撰。其生卒年不详。家驹字千里,丹阳(今属江苏省)人。清代学者。康熙二十九年(1690)进士,官怀集县知县。陈《尚书义疏》外,尚有《春秋义疏》之作。《尚书义疏》似亦为举业而作,类讲章之制,

  • 南宫奏稿

    五卷。明夏言撰。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正德进士。嘉靖初年曾为谏官,禁勋戚请乞,奸人投献。嘉靖十五年(1536),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不久成为内阁首辅,后遭严嵩

  • 编蓬集

    二十五卷。明唐汝询(1565-?)撰。唐汝询,字仲言,上海华亭(今松江)人。卒年不详。其五岁而瞽。父兄抱膝上,授以三百篇及唐诗,无不成诵。旁通经史。尝撰《唐诗解》、《唐诗十集》等书,援据核博,当时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