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疏义

道德真经疏义

①十四卷。宋江澄(生卒年不详)撰。江澄,太学生,宋人,其余不详。撰有《道德真经疏义》。宋徽宗赵佶,曾经为《道德经》作解,引起宋代学者纷纷研究著述。江澄撰此书,就是为了疏证《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其书效仿杜光庭著《道德真经广圣义》的体例,又与章安所作《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体例相近。前列经文御注,次为解义疏证。逐句阐述,疏文繁衍;广引旧籍,多以《庄子》、《周易》文理相参。然宋徽宗解释“道德”,其文简约;而江澄之疏,称道之为物,无所不在,无所不通,万物皆由道,赞成“道无尽而德可修”之论。后世学者对此书予以肯定。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其书“语皆精审”、“文理周密”,使读者“读徽宗之注,不觉其简;澄之疏文,不厌其繁。”然江澄注疏,局于御注,缺少宏通阐述,白璧微瑕。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②六卷。宋赵志坚(生卒年不详)撰。赵志坚,一作至坚,金元间人,其余不详。撰有《道德真经疏义》。历代研究老氏之学的学者,一直对道德是否一体争论不休。赵志坚认为,道是微妙之本,德是慈济之迹,二者有别,主张分论。他将《德经》四十四章分为三类,第一,一章,立宗;第二,四十二章,广谈义理;第三,一章,结会归宗。这种分法与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将下卷四十四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相类似。赵志坚认为,以前诸家《老子》注疏,多依事物,不得道之真谛。故他所做释文,思去物华,念归我实,不依外物,直言其意,明白晓畅。《道德真经疏义》缺损很多,但从存录部分也可知该书体例。此书将各章分节注疏,章题之下,总论此章主旨,并于上文注疏之后依次写明节内句数。因而使整篇释文清晰明朗。此书对于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实有可参之处。然其缺损较多,颇为可惜。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石寿山房兰亭帖

    清汪蔚摹,翁覃溪临。汪蔚,字啸霞生平,里贯不详。翁覃溪,名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长于考证金石,富于藏书,为清代有名的金石

  • 孝经附刻

    一卷。清温汝能(详见《孝经约解》)编辑。是书附刻于温氏自纂的《孝经约解》后,凡孝经古文宋本一篇,日本信阳本孝经古文一篇,朱熹《孝经刊误》本一篇,吴澄校定孝经古今文一篇,吴元徵孝经古今文考一篇。以上诸篇

  • 江山县志

    ①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宋成绥修,陆飞纂。宋成绥,曾任江山县知县。陆飞字解元,仁和(今杭州)人,举人。此志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江山,明有正德、嘉靖、天启三志,清康熙辛已修二次。康熙旧志

  • 周禹川集

    五卷。明周大章(约1576年前后在世)撰。周大章,字章之,号禹川,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进士。官至浙江瑞安(今温州)县知县。此编为《文艺集》二卷,皆所作杂文。《御倭武略》三卷

  • 瑞阳阿集

    十卷。明江东之(?-1599)撰。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著有《瑞阳阿集》。明代别有洗马江朝宗字日东之,或混为一人,是不对的。东之曾筑室于瑞金山中,

  • 铜剑赞

    一卷。南朝宋、齐、梁时期江淹(444-505)撰。江淹,字文通,卒后谥曰“宪”,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江淹年轻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宋、齐、梁三代都做过官,宋代武帝时任徐州从事;齐代曾任

  • 畜德录

    二十卷。清席启图(生卒年不详)撰。席启图字文舆,震泽(今江苏省吴江县)人,官至内阁中书。《畜德录》是席启图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集取周秦以来迄于元、明时期嘉言善行,共分二十一类,附以著者评论。取前言往行

  • 碧鸡漫志

    一卷。宋王灼(约1162前后在世)撰。王灼,字晦,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详细叙述了曲调之源流。全书共分三十五条,前七条为总论,叙述自古初到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二十八条

  • 周易经义审

    无卷数。清卢浙撰。浙字让澜,号容葊,浙江武宁人,嘉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迁工科给事中。著有《周易说要》、《春秋三传评注》、《读史随笔》、《三惜齐诗文》、《周易经义审》等。据其自述,此书兼于义理象数,以

  • 萧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潘熔修,沈学渊、顾翰纂。潘熔,字朗斋,浙江吴兴人,官至同知知州,嘉庆十八年,以办理防堵事宜自江都调任萧县知县。沈学渊,字涵若,江苏宝山县人,嘉庆十五年举人,二十年纂成《萧县志》,后应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