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苑

说苑

二十卷。刘向(详见“新序”条)编辑。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于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四部丛刊》或单行本二十卷,是历史故事集。其中材料,有出于汉朝藏书《说苑杂事》,有出于他的私藏,有出于民间书,也有出于他“更造新事”的。共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为《说苑》。这部书到北宋时已残缺,经过曾巩的补缀校正,又从高丽得《反质》篇,补足二十篇,共六百三十九章。清人卢文弨《群书拾补》有佚文二十四事,当是二十四章,总计为六百六十三章,视向叙所说少一百二十二章。《说苑》是一部分类故事选,二十篇分成二十类,为君道、臣述,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篇前面几乎都有一段总说,介绍这一类的内容,然后排列故事,在故事后面往往加有编者的案语。每类内容又与当时现实颇相切合,主要讲有关国家兴亡,成败得失的道理。它同《新序》有所不同,是以编集诸子言行为主,所编的多半属于哲理格言,它纂集的同类故事,颇近于类书,富有小说味道。至于《新序》编选的却象《左传》、《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该书有劝戒作用,要作为汉成帝振作有为、疏远外戚、减损女宠的御用专书。使一般人可以借此了解一些古代生活状况;同时还可以看到汉代具有小说雏形的散文体制。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这部书也值得借鉴。如在写杞梁、华舟的英勇牺牲故事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杞梁之妻听到丈夫以身捐躯的消息后,放声恸哭,“城为之阤(小崩),而隅(城墙角)为之崩”。这个故事对后代“孟姜女”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如《指武》里“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写孔子和子路、子贡、颜渊等言志,原是从《论语·公冶长》取材,作者把原来极短的篇幅加以扩大;而且把记言,变成为人物情态和行动的描写,这就使得故事更多的具备了小说的因素,再如《丛谈》写成一则绝好的寓言故事。这部书主题突出,意有所讽,描写灵活多变,有些显然是民间口头创作,取材通俗,风格朴实,对后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产生一定影响。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傅氏钞校书

    六种。清傅云龙编。是编有《殿本晋书考证》不分卷、《殿本隋书考证》不分卷、顾炎武撰《昌平山水记》二卷、顾炎武注《韵补正》不分卷。上述四种,据武英殿本校录,与刻本并无大异,但傅氏校其脱讹,亦可供参证。后二

  • 王肃易注

    不著卷数。辑佚书,魏王肃撰,清黄奭辑,载于《汉学堂经解》中。王肃字子雍,历官侍中迁太常,后迁中将军,加散骑常侍。其事见于《三国志》魏志中。《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载,其所作《易》传凡十卷,《

  • 雅安书屋诗集

    四卷。《文集》二卷。《赠言录》一卷。清汪撰。汪,生卒年不详,字雅安,安徽歙县人,同县程鼎调之继妻。清代文学家。幼从黄秋平学诗词,刻苦钻研,遂工诗文,善词赋。性好读书,勤于著述。其诗冲和淡雅,言简意赅,

  • 诗经精义

    五卷,附一卷。清代黄淦撰。黄淦字纬文,浙江仁和人,乾隆庚子(1780)举人。生卒年不详。是书首有汤诰序及淦自序,末有门人汤春生跋。卷首总论,《国风》、《小雅》、《大雅》、《颂》,各为一卷,后附序传,为

  • 东莞学案

    无卷数。清代吴鼎撰。吴鼎见《十家易象集说》条。此书是维护陆王学说并与《学部通辨》的作者王建论辨的一部著述,因陈建是东莞人,所以此书叫《东莞学案》,全书共分十三部分,条列陈建之说,一一加以诘难,如第三部

  • 西湖便览

    十二卷。清翟灏撰。翟灏,著有《四书考异》等。《西湖便览》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共十二卷。兹篇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之例,总叙之外,悉依途径,蝉连而及。首纪盛景,自圣因寺行宫,而湖,而山,而六井,

  • 延身益寿论

    一卷。英国爱凡司(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化学卫生论》)译。此书论及人老之故和天然之死、人老死及质之根源、如何饮食以致延年、人与动植物益寿之案、人生免病之法,益寿可用之药,最后为结论。此书立

  • 易经疑问

    十二卷。明姚舜牧(1543~?)撰。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历任新兴、广昌二县知县。年过六十,撰《五经疑问》,八十以后,又重订《诗》、《礼》二经及此书,其《序》并载

  • 游永州三岩记

    一卷。清潘耒撰。潘耒,参见《游南岳记》条。康熙三十八年(1699),潘耒偕其甥陈周纶、表侄吴勖初同游南岳,游衡之后而作,是记仅纪二月上旬。三岩,为芝山、朝阳、澹岩。此记首叙由江上行入永州,始见石山嶙嶙

  • 周礼学

    二卷。清王聘珍(1746-?)撰。聘珍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王氏另撰有《大戴礼解诂》一书。《周礼学》卷一首先叙述《周礼》源委,其次为《天官》“治官之属”至《春官·巾车》“孤乘夏篆”,凡有诂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