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详明算法

详明算法

二卷。元安止斋、何平子(生卒年不详)撰。著者始末、著作年代不详,钱宝琮认为安止斋可能是何平子的别号。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十二“算经源流”条记有:“《详明算法》〔元儒安止斋,何平子作,有乘除而无九章,不备〕”《详明算法》为元末明初的民间数学著作,其内容、体例与贾亨《算法全能集》极为相似。当代中算史家李俨在《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一书中将这两本书的十九条歌诀作了对照,有些甚至是一字未差。看来这两本书之间有某种联系。《详明算法》全书二卷共一百一十四问,总目计有二十七项,共一百一十叶。总说七项:九章各数、大小各数、九九合数、斗斛丈尺、斤秤田亩、口诀、乘除见总。卷上九项三十一问:(一)因法(一-二问),(二)加法,(三-七问),(三)乘法(八-十问),(四)归法,(十一问),(五)减法(十二-十六问),(六)归除(十七-二十问),(七)求一(二十一-二十五问),(八)商除(二十六,二十七问),(九)约分(二十八-三十一问)。卷下十一项共八十三问:(十)异乘同除(三十二-四十一问),(十一)就物抽分(四十二,四十三问),(十二)差分(四十四-五十六问),(十三)和合差分(五十七、五十八问),(十四)端匹(五十九-六十五问),(十五)斤秤(六十六-七十九问),(十六)堆垛(八十-八十三问),(十七)盘量仓窖(八十四-九十一问),(十八)丈量田亩(九十二-一百零三问),(十九)田亩纽粮(一百零四,一百零五问),(二十)修筑(一百零六-一百一十四问)。这是一部四则运算与实用问题集。书中给出了大量歌诀形式的算法,易懂易记。例如卷上因法,注曰:二以上单位算者用之,从末位小数算起用九归还元。“合数九因须熟记,呼如下位算为先,变其身数呼求十,从上因之十进前。”又如卷上“定身除〔即减法也,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之类但首位一数者以此法分之从首位大数算起,用加法还元〕。”“减法须知先定身,得其身数始为真,法虽有一何曾用,身外除零妙入神。”再如卷上“归除〔二十以上至百千万以上首位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皆以此法分之。从首位大数算起用乘法还元〕。”“唯有归除法更奇,将身归了次除之,有归若(是)无除数,起一回将元数拖。或遇本归归不得,撞归之法莫教迟,若人识得中间意,算学虽深可尽知”。除四则运算外,许多实用计算方法也以歌诀形式给出,如卷下“丈量田亩。古者量田较阔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唯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其方,却将乘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又如卷下“修筑〔修台筑堤各有法具各条之下〕。算中有法筑长城,上下将来半折平,高以乘之长又续,此为城积甚分明。五因其积三而一,是壤求坚法并行,穿地四因于壤积,法中仍用五归成。”按照歌诀进行计算十分方便,其内容反映了当时商业及日常生活对数学的需要,对于普及数学教育,促进数学研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详明算法》版本有洪武癸丑(1373)刻本;李俨藏《诸家算法及序记》本;传至国外有:日本东北大学所藏明刊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小仓文库抄本);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所藏(各一本)。《永乐大典》(1403-1407)将此书列在严恭《通原算法》(1372)之前。

猜你喜欢

  • 蕉廊脞录

    八卷。清吴庆坻(生卒年不详)撰。庆坻,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编乃吴氏与世贤士大夫交游,涉世历俗,网罗旧文,随笔杂录之文,刘承轩分类校注而成。共分八卷,即国闻、里乘、忠义、经籍、金石、书画、嘉言并附以

  • 黎平府志

    八卷首一卷,清俞渭修,陈瑜等纂。余渭,嘉善人,光绪十四年(1888)任黎平府知府。陈瑜,贵阳人,进士。冯天秩有黎平五开记。万历中袁表有黎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泾阳傅和鼎始议修黎五合志。乾隆中郡

  • 二科志

    一卷。明阎秀卿(生卒不详)撰。阎秀卿,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二科志》分“文学”、“狂简”二科,记载同时代名人自杨循吉以下7人,每人都偶录一二事,不作全传,乃名人轶事之类,为同时代人

  • 秋笳集

    八卷。清吴兆骞(1631-1684)撰。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少有隽才,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称。顺治十四年(1657)举乡试。遭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在塞外生活长达二十三年

  • 易经注

    三卷。元董中行撰,抄本。中行字若水,生平事迹不详。北京图书馆藏有其著《易经注》抄本,凡三卷。此书不沿袭前人成说,多所独创。由乾卦至离卦称上经,为一卷;由咸卦至未济曰下经,为一卷;以系辞、说卦、序卦、杂

  • 四教义

    六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四教义》即是智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

  • 李群玉集

    三卷。《后集》五卷。唐李群玉(约847前后在世)撰。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属湖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喜工书法,尤以吟咏自适。著有《李群玉集》,其诗笔

  • 鬻子

    一卷。相传是西周时期鬻熊(生卒年不详)所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

  • 考察日本学校记

    十六卷。清李宗棠(生卒年不详)撰。李宗堂安徽颍州人,官至山西候补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宗棠受安徽抚臣之命赴日考察教育,《考察日本学校记》即为此次考察之结果。书前有李氏自序,云近三十年日本屹然独

  • 畏庵集

    十卷。明周旋(约1450前后在世)撰。周旋,字中规,别号畏庵,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赋五卷,杂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