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葬书

葬书

一卷。旧本题晋郭璞(详见《尔雅注》)撰。《葬书》是否为郭璞所著,古来众说纷纭。《晋书·郭璞传》、干宝《搜神记》等不少著作记述郭璞占筮、相墓的故事,特别是郭璞于暨阳择地葬母预卜虽近水而水将远退,(见《世说》及《晋书·郭璞传》)以及“裕曾祖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位裁卿校,而累世贵显。’澄乃葬其劣处,位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遂昌云”(见《南史·张裕传》)等,研究者认为这是术士所以托名郭璞的原因。《四库全书总目》云“考璞本传……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征信。”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也说《晋书·郭璞传》详载郭璞著述,而独未言此书,隋唐书《经籍志》又不著录,其非璞所作,固不待言,“璞实长于安墓卜宅,然未尝著葬书也”。《葬书》原本问世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宋蔡元定嫌其芜杂,删去十二篇,元吴澄又择其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始存者为杂篇,即成今本。该书内容简短,不足两千字,但文字精练,涉及面广,其要点是“葬乘生气”,即葬于有生机之地,可使葬者安逸,生者富贵;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于是阐述择方位选地形之原则,何处可葬何处不可葬,何处吉何处凶等等。该书首提“风水”,而且沿用至今。但卜葬地之法,约始于汉代,经历代发展而成术数中重要之一种。先人葬地与后人吉凶祸福本无关,而《葬书》中“本骸得气,遗体受荫”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也评其“使后世惑于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已深为通儒所辟”。该书版本也很多,常见的有《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等,而《地理大全》本,《津逮秘书》本等,称《葬经》(郭璞撰。另有署名青乌子《葬经》者为另种书)。

猜你喜欢

  • 玉牒

    不分卷。清历代敕编。玉牒,即指清朝宗室谱牒。清朝规定由宗人府会同内院礼部十年一次纂修玉牒。现有故宫博物院藏原稿本,另有宗人府副本原藏孔德学校。

  • 四书翊注

    四十二卷。清刁包撰。刁包详《易酌》条。本书计《大学》五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诠解颇为详细,又以为《中庸》、《论语》、《孟子》皆为格物之书,故对“格

  • 潜庄文钞

    六卷。清卜起元(1814-?)撰。卜起元,江苏武进人,布衣。文钞卷一有论周易、屯田、史论各篇;卷二至卷六,书简居其七、八,其中三篇呈林则徐,余若干或致郡守、或致县令,意在自荐入仕,其才堪用、其志可悯。

  • 苏盦文录

    二卷。《骈文录》五卷。《诗录》十八卷。《词录》一卷。清杨葆光(1830-?)撰。杨葆光字古醖,号苏盦,又号红豆词人。作者生平事迹不详,有《天台游记》。词人于光绪八年(1882)夏命小胥裒集,将咸丰十年

  • 陈问山行述

    一卷。清陈玉章编。此书所述为陈克让(?-1853)事迹。克让字谦吉,号问山,奉天承德(今属河北)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江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十府粮储道。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

  • 读尚书记

    不分卷。清范泰衡撰。范泰衡字宗山,四川隆昌人,道光甲午科举人,官万县训导。在此书卷末,范泰衡“自记”云:“前同治七年春出都,行六日捻氛阻道,避居景州数月。曾记《读尚书今文》。及至凤阳,读《易》六年。归

  • 壮怀堂诗稿

    二十卷。清林直(1826-?)撰。林直字子隅,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林直以诸生参与戎幕,出佐大府,后林直擢升监司,曾率孤军与太平军作战,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后官至知府。同治二年出游广东。同治十二年以后

  • 凝斋遗集

    八卷。清陈道(公元1707年-1760年)撰。陈道,字绍洙,号凝斋,江西新城人。乾隆戊辰(1748)进士。著有《凝斋遗集》。是集凡八卷,集为其子陈守城等所刊,文六卷、诗二卷。其文多讲学之作,学究气甚浓

  • 冯安岳集

    十二卷。宋冯山(约1073年前后在世)撰。冯山,初名献能,字允南,普州安岳(今四川安岳县)人。生卒年不详。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官至礼部郎中。冯山与梅尧臣、苏舜钦为同时代

  • 崇祯实录

    十七卷。清初编成。是书以崇祯皇帝的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了崇祯朝的国政大事,保留了当时朝廷中所呈缴的章奏、批件和派往各省地官员所收集的情况,是了解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和明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