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舒城县志

舒城县志

①十卷。明陈魁士纂修。陈魁士,明章州人,举人,万历初年来任舒城县知县。自明以来,舒城县志虽五经纂辑,惜皆简略殊甚,故陈魁士来任知,即创议重修,延教谕刘大烈等主其事,于万历八年重修志成。纪事止于万历七年。此志分为七门,为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官守志、人物志、艺文志、续志,又于各志之下,分其目为七十二,总为十卷。此志体例较为严整,征引各书,皆一一标其出处。且于城守、传递、陂塘、圩堰、马政、贡赋、津渡等类,皆较前志独能悉其始末,详其利害。凡此之类,固较明季诸志为有体。其不足者,将赈恤列于建置,户口列于食货,医学、阴阳、僧道列于官守,其类目归属,有伤体例。有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②三十六卷。清熊载升、杜茂才修,孔继序纂。熊载升,四川江油人,举人,嘉庆二年(1797)来任舒城县知县。杜茂才,舒城县知事。孔继序,邑人,举人。舒城旧志,自明万历八年(1580),县令陈魁士纂修之后,入清重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县令张文炳,再修于三十九年(1700)县令沈以栻,复修于雍正九年(1731)县令陈守仁。越七十余年,至熊载升来任知县,历时既久,志多残缺,版亦浸患。嘉庆七年(1802),郡守张祥云檄修县志,熊载升因延孔继序等,设局重修,旋以左迁宿牧,未及观成。继任罗长庚赓续从事,书将告竣复引疾归。继任杜茂才始足成之,于嘉庆十一年(1806)刊行。此志大体因循旧志,并参之以省志府志,而删繁补阙,多所增订。旧志县境图、山川、形势多误,县城图、祠宇位置多舛,此志为之更正。旧志载山川不分经纬,此则仿禹贡水经之例,一一详其脉络,俾读者展卷一目了然。凡此之类,固较旧志有当。此志不足者,于艺文志中只录诗文,不载书目,分类之标目,无所统率。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③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崔保龄等修,赵凤诏等纂。崔保龄,江苏泰州人,光绪年间进士,光绪二十二年(1896)来知舒城县事。赵凤诏,邑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舒城旧志,据明万历陈魁士志序云:“前已五修,至其年代,序未明言,故不可考”。入清则一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再修于三十九年(1700),三修于雍正九年(1731),四修于嘉庆十一年(1806),至光绪已近百年。崔保龄于光绪二十二年奉檄以续修县志,授县令肖仁丙设局开办,工未就,肖仁丙去任,县令万祖恕踵肖仁丙之后,赓续而成,自经始迄志成,越六、七寒署。纂辑者赵凤诏等,皆县中名宿。此志卷首列序、旧序、纂修职名、凡例、目录;卷一至十舆地志:为图考、星野(晷度表附)、沿革、疆域(形胜附)、山川(关隘、津梁附)、风俗、城池(街巷、镇市附)、公署(亭馆、恤所等附)、坛庙、古迹(庵观、寺庙、坊表、冢墓附);卷十一沟渠志:水利;卷十二至十七食货志:户口、物产、赋役、蠲赈(仓储附)、榷税(盐法附)、公田;卷十八至二十一学校志:学宫、祀典、书院(义学附)、学堂(试院、学额附);卷二十二至二十四武备志:兵院(民壮、巡警附)、驿传(马政、铺递附)、兵事(纪略);卷二十五至二十八职官志:封爵表、文职表、武职表、名宦传;卷二十九至三十二选举志:征辟表、科目表、仕籍表、封荫表;卷三十三至四十三人物志:名臣、宦绩、儒林、文苑、忠义、武功、孝友(刲股表附)、义行(义夫、义仆附)、隐逸(耆寿附)、艺术、侨寓;卷四十四至四十七列女志:节烈、贞烈、节孝(孝妇附)、贞孝(孝女附);卷四十八至四十九艺文志:著述、杂文;卷五十志余;卷末补遗附。此志搜辑宏富,以舒城为江淮腹地要冲,故于营汛、驿传、铺递之属,载之颇详。因新政缘起,其于学校志中,新增学堂一门,载述改书院为学堂的经历,及学堂章程、课程、规约,并附以学堂成立一览表,皆极精详。于武备志中,详记咸同以来捻军活动始末,及新设警兵的过程。此志体例完备,考订详审,在近代志书中可称佳著。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猜你喜欢

  • 万年县志

    ①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张宗裕等修,胡大镛等纂。张宗裕,字问樵,广东南海人,附监生出身,官实录馆誊录议叙,道光三年(1823)任万年县知县。此志为道光二年(1822)知县周履祥开局始修,继经张家

  • 西域三种

    见《大兴徐氏三种》。

  • 易象妙于见形论

    一卷。辑佚书,晋孙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太原一带)人,为桓温参军,官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其事见于《晋书》本传。一生著述宏富,《三国志》注中之《晋阳秋》

  • 监利县志

    ①十一卷,首一卷,清潘世标纂。潘世标,字翰苑,恩贡,官四川资中县知县。监利县志,唐宋以前无闻,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邑人斐文僖。文僖以文章气节闻名,超识卓见,惜其书不传。历百余年,至万历二年(1574)邑

  • 重订空山堂诗志

    六卷。清牛运震(详见《诗志》)撰。运震著《空山堂诗志》八卷,见解颇新,书成“山左学者争相传诵,遂遍海内”(贺氏刊本跋语),后因书版久漫漶,安德(今辽宁朝阳县)田昂重刊之。昂以为,运震之书,专剖诗意,故

  • 歌章祝词辑录

    二卷。奕赓撰。奕赓,见《谥法续考》条。是书辑录了清朝吉、嘉各礼中歌章祝词,分上下两卷。上卷录歌章,有吉礼冬至圜丘、上辛祈谷、常雩、大雩、夏至方泽、太庙时享、岁除大给、春秋社稷、社稷祈雨、朝日、夕月、先

  • 广中五先生诗选

    二卷。明陈暹(1405-1496)编。陈暹,字季昭,号云樵,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所谓“五先生”,有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之中,孙、王、黄、李皆仕宦;赵则隐居不出,所谓《临清集》亦不甚流传

  • 宋高宗御书石经

    (石刻本)宋高宗(赵构)御书,间或有宪圣皇后续书。经数为《易》、《诗》、《书》、《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行》,还有《经解》五篇。始刻于绍兴五年(

  • 度支奏议

    一一八卷。明毕自严撰。自严,字景会,淄川人(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万历进士,天启间官至右佥都御史,以忤魏党引疾归,崇祯初起户部尚书,晋太子太保。是书综记崇祯朝度支出入,极为详赅,足以见明代财政状况,原

  • 说文解字韵隶

    十二卷清丁楙五(生卒年不详)撰。楙五字伯才,日照(今属山东)人。诸生,少弃举业,从学于同邑许瀚。立志疏校《说文段注》,惜其早逝,未及成书。是书用王念孙古韵二十一部,将《说文解字》中三千余字,各按韵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