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篆刻针度

篆刻针度

八卷。清陈克恕撰。陈克恕字目耕,又字吟香。浙江海宁人。著有《砚说》、《笔谈》、《篆学经眼》、《印人汇考》等书。此书前有乾隆五十一年(1787)翁方纲序,接下还有桂馥序,其次为例言八则,例言后分卷,卷又分类。第一卷为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四类。第二卷为分式、制度、定见三类。第三卷为参考、摹古、撮要三类。第四卷为章法、字法二类。第五卷为刀法、笔法二类。第六卷为总类、用印法二类。第七卷为杂记、制印色,收藏三类。第八卷选石一类。以上每类之中又分若干小类,历代论撰刻者皆无此书详备。此书荟萃众说,参以己意,多从学力经历而来。对于章法,认为一字有一字之法,全章有全章之法,如字之多少,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疏密,挪让取巧,当本于正。使互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对笔法,认为篆固然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于笔法。但有轻有重,有屈有伸,有俯有仰,有去有往,有粗有细,有强有弱,有疏有密,此数者宜取乎中,始得有法。否则一涉于俗就欲改不得。又认为,当从章法,以讨笔法。因物付物,巧自天成,不至矫强拂逆,如人具百骸,增减颠倒不得。千态万状,固自如也,纤浓得中,修短合度;曲处有筋,直处有骨,包处有皮,实处有肉,当从即流,当住即峙,遇圆则合于规,遇折则合于矩,动不嫌狂,静不嫌死,全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尤能得此中三昧,非一知半解者所能道。总之此书可谓印学经典。

猜你喜欢

  • 读孙卿子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第八种,其内容多补正王念孙、俞樾、王先谦诸家之说,义多平允。以《成相》篇论之,“险陂倾侧此之疑”。俞训“疑”为“止”;鸿庆以“疑或之”,最为明显。又“莫不理续势持”。

  • 周易象义合参

    十二卷。清吴德信撰。吴德信字成友,九江人。此书以《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自为篇,而以《彖传》、《象传》仍零散附着于经文之内。此书用的是宋人所传郑氏之本。其体例是将《本义》大写

  • 中西学门径书

    七种,十卷。清梁启超(1873-1929)撰辑。梁启超字任公,广东新会人。丛书收其自撰《时务学堂学约》五卷、《读春秋界说》一卷、《幼学通议》一卷、《读孟子界说》一卷、《读西学书法》一卷,以及康有为《长

  • 唐音戊签

    二百六十五卷。明胡震亨编。胡震亨字孝辕,号遁叟,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生卒年未详。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进士。官累兵部员外郎。著有《海盐县图经》。其所撰《唐音统签》一千二十七卷,以十干为纪,即甲乙

  • 灵山县志

    十二卷,清黄元基修,吴苏海纂。黄元基,广西临桂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灵山县知县。吴苏海,时任教谕。灵县自明代以来叠遭兵燹,卷帙散失,文献无徵。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林长存,博采耆旧,

  • 易图条辨

    一卷。清张惠言撰。所谓“易图”,首论河图洛书,次辨刘牧太极生两仪、天地数十有五诸图,再次为朱子启蒙图、太极图、赵撝谦天地自然之图、赵仲全古太极图、参同契纳甲图、皇极经世、读三易备遗、卦变图等。张氏谓洛

  • 幻影

    见《三刻拍案惊奇》。

  • 东塾读书记

    十五卷。清陈澧(1810-1882)撰。陈澧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十八岁入粤秀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曾选授河源县训导,赴任两月即告归,专意著述讲学。曾为广州学海堂长数十

  • 张氏可书

    一卷。撰者不详。此书《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作者大约生于北宋末年,书记载的内容也比较庞杂,如汴梁全盛之景,故都遗闻、朝廷故

  • 诗经教改

    十卷。明李经纶(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撰。李经纶字大经,南丰(今属江西)人。该书始见于朱彝尊《经义考》,《四库全书总目》未曾著录。李经纶深受王柏《诗疑》的影响,认为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经》许多篇章失传,汉